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2022-08-12 07:05: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欢迎阅读!
古典文学,中国,特色,时代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教学设计

古风流韵·弦歌寻美——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学习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2学科内以及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及衔接

感受古典文学文字美,意境美,中国文学既是古代中国社会文学图卷,又是古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录,既是真实的社会写照,又是空灵的意识境界;文学根植于时代,根植于生活,根植于历史文学的发展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透过文学历史,透过历史理解文学 学习者分析

本课属于文学史范畴的内容,高中学生已接触了一些古典文学名篇,对文学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但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发展脉络缺乏整体的感知,对文学作品背后反映的时代特色缺乏理解,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目标设定

1)知识与能力: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能概括古典文学的发展脉络,理解文学是一定的历史条件的产物,反映了一定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风尚。通过对文学时代性的分析,培养学生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文学史料价值的分析,学会以史学的眼光来看待文学作品。

2)过程与方法:以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为基础。先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文化的真意和内涵,在此基础上学生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解读作品、感受文化带来的震撼和魅力。 通过作品的具体解读和感受来体会其精神内涵;从具体的时代出发分析文化现象或作品的历史背景当时社会的影响;从今天现实的角度反思、拓展文化新内涵。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赏析文学作品。读、品、思、悟,是本课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古代经典作品的学习,领略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学风采,增强对文学审美情趣;感受中国古典文学鲜明的时代性,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情感体验为基础和灵魂,使每个学生通过具体的作品、情境来体会文化的真意。 教学策略设计 1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成就 难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2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主要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结合教师讲述法,师生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教师提供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成就与时代特色。

师生欣赏古典文学的经典作品,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体会到中国古典文学之美。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不仅有对自然的观照,看到池塘生春草,细雨鱼儿出,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古道西风瘦马,杏花春雨江南;更有对人生处境的深刻体会,知道上善若水,否极泰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今天,让我们诵国风、吟楚风、赏汉赋、琵琶传韵唐诗宋词,来一次弦歌寻美的历程。(总体感知,激发学习兴趣) 一、《诗经》楚辞 各领”“

(过渡)首先让我们撑一支长篙,沿着时光之河向回航行,驻足于先秦时期,那里有我们为之仰望”“”…… 1.《诗经》

东晋名相谢安曾问谢家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的选择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果你来回答,你的回答将是……(意图:唤起学生对《诗经》的记忆。) 《诗经》名篇欣赏并回答问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 (秦风)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小雅)

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变服尔耕,十千维耦。

—— 《噫嘻 》(周颂)

1、根据上述三首诗,指出《诗经》的组成。 《风》、《雅》、《颂》三部分。 教师介绍:

《风》:民间歌谣,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直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 《雅》: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主要是反映贵族阶级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主要是对祖先和当权者功德的歌颂。 2、根据上述三首诗,指出《诗经》句式、语言、创作风格方面的艺术特点。

《诗经》的艺术特点: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极强;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3、《诗经》的地位: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 读诗觅史:

中国文学是古代中国社会文学图卷,是真实的社会写照,以下诗句引自《诗经》,谈谈其中折射的历史现象。

ø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私田的出现。

1 / 3




ø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反映了分封制下土地所有制和 周王与诸侯的关系。

ø “大邦维屏,大宗维翰。”“宗子维城——反映了西周的宗法制度

2.楚辞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1)从《离骚》内容看屈原的政治抱负:追求美政:即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变法图强。 2)从《离骚》看楚辞特点:(从句式语言、风格等)

创作手法:浪漫主义,感情奔放,想像奇特,文采华美,风格绚丽,具浓郁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句式:较灵活,句末常带字,在节奏和韵律上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3)《离骚》的地位 呈现名人眼中的《离骚》 李白说:屈平词赋悬日月

鲁迅说:《离骚》逸响伟乎,卓绝一世

林庚说:先秦时代在文化……统一为屈原 这样一个典型的民族诗人,集中为《离骚》这样一个典型的诗歌。 你认为呢?

地位:创楚辞体裁,开中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源头。

总结:《诗经》与《楚辞》并称风骚,成为中国读点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3、汉赋

(说明:汉赋与《诗经》、《楚辞》有前后的继承性,鉴于本课内容较多,用力均匀容易面面俱到,这一部分略讲)

展示材料:

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

介绍:赋是从《诗经》、《楚辞》发展而来介于散文和诗之间的文体,气势恢弘、词藻华美,铺写宫建筑、宫殿苑囿、田猎巡狩,粉饰太平,点缀贵族生活,反映两汉时期国家统一,高度繁荣的时代特色。

二、唐诗宋词 异彩流光

(过渡)中华文明长河,于千转百回间,出现了唐诗宋词这两颗明珠,异彩流光,穿越时空,照亮了中国文学长廊,丰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 1.唐诗

引导学生回忆李白、杜甫的诗句。

思考:两者的诗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李杜诗的主要风格特点:

◆李诗:浪漫主义: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 ◆杜诗:现实主义::深沉忧郁、忧国忧民、语言深厚。

风格不同的原因:①两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李白生活在唐朝繁荣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科举制度的实行使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充满了自信乐观和昂扬进取的精神;而杜甫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安史之乱打破了诗人杜甫的生活和美好向往,生活在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之中,体味着国破家亡的痛苦。②李白、杜甫有着同样不得志的境遇,但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而杜甫的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则显得比较深沉和忧郁。③李白和杜甫对事物的表达方式也不相同。李白充满了奇特夸张的意象,进发出旺盛的激情和个性精神;而杜甫却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揭示社会的本质,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和诗文背后蕴藏的深深的人道主义精神。

接着问:流传千古的唐诗,出自伟大的唐代诗人,而孕育这些诗人的,正是那个伟大的时代。唐诗兴盛于怎样伟大的时代?(探讨唐诗繁荣背后的时代原因) 唐诗繁荣的原因:

1)政经基础: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经济发达。

2文化政策: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科举制度的实行,以诗取仕的推动。 3)交流加强: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 4)其他原因:大量诗人勇于创新。 2宋词 【感受宋词

你能举出知道宋朝的一些著名词人吗?他们各有怎样的传世之作?

文学艺术作品不仅是个人内心世界的展示,也是展现时代文化特征的窗户。选取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代表词各一首,思考:作品中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点或作者情怀?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望海潮》 柳永

太平气象下繁华多彩的都市风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声声慢》 李清照

2 / 3




国破家亡的愁苦悲凉、低迷感伤的情绪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破阵子》 辛弃疾

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爱国情怀 【理解宋词宋词繁荣的原因:

1、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队伍壮大,描述市井生活的需要; 2、两宋之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抒发忧国忧民的思想。 三、元曲之佳,通俗自然

(过渡):如果说,唐诗为大唐盛世而歌,是高蹈而进取的艺术宋词为隆宋国衰而吟,是绮丽与凄美的绝唱,那么,元曲则是为大元帝国写真,是愤怒与忧怨的文化读本。 广义的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大类.欣赏以下两段作品,试着判断它们各属哪一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关汉卿《窦娥冤》

散曲:属于诗歌,音节和用韵较自由,句子长短不齐,语言灵活通俗,是诗体的一次解放。 杂剧:属于戏剧,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三、明清小说 铸就辉煌

(过渡):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大浪淘沙始见金。明清时期日常生活和普通市民都纳入到小说的视野,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思考:1、你读过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吗?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部?为什么? 2、你知道对应的小说吗?

以描写农民起义为题材,反映人民的反抗斗争——《水浒传》 以讽刺的手法揭露科举制——《儒林外史》

以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和贵族家庭的盛衰,批判封建社会——《红楼梦》 以神话故事的形式反映人民的斗争精神——《西游记》 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三国演义》 借写妖魔鬼怪故事批判封建社会——《聊斋志异》 3、上述作品有什么共同之处? 贴近生活 描摹世情 想一想

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宗教 b.逐渐贵族

c.逐渐平民化 d.逐渐神秘化 总结

古典文学的发展脉络: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确实,在今天的这节课中,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国风吟楚风、赏汉赋、琵琶传韵唐诗宋词。与屈原同忧愤、与李白共激情、与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听一阕弦歌,赏一段美文,在找寻中国文化美丽精神的过程中,文学历史更贴近于人们心灵的历史 【课外拓展】

以下是网上有一个关于是否复兴古典文学的问题的部分讨论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民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国人,应积极复兴古典文化 —— 泡人

厌烦了庸俗文学,再来体验一下经典,有种心灵净化的感觉。—— 修月手

汉赋现在谁还能写?话本现在谁还能作?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为什么要复兴?——vinching 古典文学必然会为当代文学让位的,逐渐的变小。—— 三尺三 如果让你跟贴,你会怎么写? 课后反思

中国是一个文学大国,古典文学是一株生长在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中的瑰丽奇葩,大浪淘沙,历经时间沧桑,古典文学中的很多名作至今依然璀灿夺目,馨香四溢。了解灿烂辉煌的古典文学能使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和亲切感。因此,本课的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但作为文学块的知识学习,如何避免上成文学鉴赏课?也就是说如何上出历史课的味?成为本课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设计中特别注意在时代特色上下功夫。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发展相联系,把有关内容放入特定的时代中去考察,准确理解各个时期的文化

将感受古典文学文字美,意境美,透过文学历史,透过历史理解文学作为灵魂,尝试通过吟诵一些文学作品,挖掘背后折射的历史现象,同时结合时代特征理解一代有一代文学历史背景勾勒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脉络和把握每一时期文学发展的特色,让学生在弦歌寻美的历程中,感受文学之美,理解文学根植于时代,根植于生活,根植于历史。此外,本课时间跨度大,知识点多。如何整理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也是设计教学中考虑的其中一点。

当然,文学艺术领域的历史教学,不仅需要优秀的教学设计,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切实提高。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x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