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网络异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欢迎阅读!
网络异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21世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时代的明显特征。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然而,网络在满足大学生需要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出现了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激昂凯旋不相协调的音符——网络异化。本文在探析网络异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基础上,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环体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字:网络异化、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意义重大,它带动了人类的信息化革命,对人们的生活、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7月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其中网民规模最大的是学生,20—29岁这一年龄阶段网民所占的比例最大,而这一年龄阶段恰好是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可见,大学生是中国网民的主力军。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然而,网络在满足大学生需要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人格健康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出现了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激昂凯旋不相协调的音符——网络异化。为此,减少网络异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积极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应关注的问题。 一、 异化、网络异化的内涵
“异化”一词最早是作为一个哲学术语出现的,来自拉丁文aliention 和alienare,有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意。简单说来,异化指的是由主体产生的客体总是作为主体的对立面, 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而反对主体本身,或者说是被创造者对创造者的排斥和危害。
网络异化是指人们创造了网络,本应由人控制、造福于人,却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反客为主成为人类的异己力量,成为控制人、统治人和支配人的力量。在这个新兴的网络时代里,人们对网络技术的依赖程度大大超过了预期,不知不觉地使自身陷入自己所编织的这张网中,更没有察觉到在其试图主宰网络的过程中反而被网络所控制和支配。实际上,人们对于网络技术的依赖是网络信息社会中主体对于物化劳动即对工具依赖的新形式,是从工业社会对“有形”的物的依赖走向网络信息时代的对“虚拟物”的依赖。 二、网络异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大学生自我意识弱化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逐渐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时期。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信息的网络社会中,他们的自我意识较过去的大学生有很大的提高。但由于他们的心理成熟度、实际能力和追求目标与现实时常发生矛盾,导致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明显提高的同时,也陷入了自我发展的种种误区。尤其是在网络背景下,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大学生求知欲强烈,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网络上海量的资料、悦耳的音乐、生动的影像以及多样的网络游戏,对他们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和刺激,牢牢地俘获了他们。许多大学生在不断打开网络链接中,不知不觉被网络牵着鼻子走,长时间沉迷于网络而丧失自我感。还有些大学生对网络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患上了“网络成瘾征”,失去了对自我的控制力。网络信息的丰富性极易导致信息的过度膨胀和泛滥, 这也使得一些辨别能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失去自我的主体性地位。 2、大学生现实责任感缺乏
网络异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人们在网上的表现,除非有明显犯罪倾向受到公安机关查处外,一般的不道德行为很难得到追究,因而这种事情在网络世界里就很容易发生。网络黑客造成的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是人所共知的。网络黑客屡屡得手,这种现象的出现实际上反映出一种“反社会”倾向的骚动。制造网络病毒,或以非法手段攻
击他人网站的人,有些时候仅仅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能够轻易击垮网络上设置的种种障碍。至于这种活动会带来什么社会后果,是网络黑客不愿考虑的。例如:2007年初,肆虐网络的熊猫烧香病毒,就是在校学生所为,并且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此外,沉迷于网络世界生活的大学生往往忽略了在现实生活中的责任和义务,网上世界的巨大诱惑力至少在时间上削减了大学生对于现实的责任和义务的投入。众多迷恋网络的大学生在社会责任和义务方面造成多大损失,是难以统计但不可否认的。 三、扬弃网络异化,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网络管理能力
为了更好的适应网络纷杂的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从自身做起,学习并且掌握先进的管理理论,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素质。教育者要抛弃传统教条的管理方式,取而代之以疏导的人性化管理方式。通过组织学生对网络真实案例进行讨论并撰写讨论总结、开展辩论赛、社会实践等方式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存在的差距。通过网上网下两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现实社会责任感教育。此外,教育者应承认并且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掌握沟通技巧和知识以提高与学生沟通的技能、增强沟通效果。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自身素质 (1)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
网络本是人的创造物,是依赖于人存在与发展的,它实际上是人的一种工具。人应当以主体身份选择、利用网络信息,为人的生存、发展服务。人如果不能驾驭网络,没法把握自身的主体地位,必然产生网络异化,从而导致丧失主体地位走向对象化和工具化。因此,要把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作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防止网络异化的前提基础,教育引导大学生明确自己与网络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一方面要适应网络社会,学习和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增强适应网络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克服对网络、网络信息技术的过分依赖与迷信,充分利用网络而不为网络所左右,始终掌握在网络社会中学习、发展、成才的主动权。此外,还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使其在面对网络时代不同文化和不同价值观的交错、碰撞和整合时,能够自主地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 (2)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它不仅是当前评价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还是信息时代个人的基本生存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因此,我们要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信息选择和利用能力。只有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培育大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之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使之能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需求等,在精品和次品,精华和糟粕中选择和利用,在维护人们根本利益的大前提下,优先选择和利用对自身最有价值的网络信息,主动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否则,就会在网络信息技术迅速更新、信息快速变化中陷于被动,甚至可能出现新的异化现象。
3、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
网络社会信息丰富多样,网络环境复杂多变,但是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网络社会的信息过多、信息的内容良莠不齐,这就使得大学生在选择网络信息的过程中,出现迷茫困惑,以至思维方式混乱,不愿进行独立思考,久而久之对网络信息产生依赖。因此,我们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倡导健康向上文化的大前提下,及时根据大学生的需要,整理、调整、更新、优化网络信息。把有用的网络信息归类、整合,把无用的信息删除,营造一个活泼、个性、开放、宽容的网络信息环境。不让网络信息泛滥,促进网络信息精品化,让有用的网络信息在大脑中积淀,在社会中传递,在国际交流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85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oL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