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隐喻与医学的罩门健康科普读书摘录读书笔记

2023-03-12 21:00: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生命的隐喻与医学的罩门健康科普读书摘录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读书,隐喻,摘录,科普,生命
生命的隐喻与医学的罩门



十年间,纷至沓来的生命新技术,医疗新奇迹让人眼花缭乱。婴儿可以设计了,基因可以编辑了,大脑可以移植了,病残器官可以3D打印替换了,治疗可以精准(打靶)了,濒死可以冷冻了(来日复活),不病、不老、不死的生命图景似乎越来越清晰,目标越来越接近......却扰得哲人们坐不住了,纷纷跳出技术的逻辑,从生命哲学与伦理角度质疑生命技术提速的前景,是美妙新世界,还是深渊险壑?



弗朗西斯·福山在《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书中将其历史终结论栓扣在科技疯狂的战车上,告诫人类:“除非科学终结,否则历史不会终结”,并进一步警示世人“生物技术会让人类失去人性......但我们却丝毫没有意识到我们失去了多么有价值的东西”。迈克尔·桑德斯以其演讲睿智向社会发出《反对完美》的宣言,直接对基因改造、定制婴儿、生化药物创造体育奇迹开火。吕克·费希在其新作《超人类革命》中勾勒了“生物进步主义”(他眼中的“超人类主义者”)与“生物保守主义”之争的对垒形势,这位曾经做过法国教育部长的哲学家一方面也质医学的目的究竟是改善还是增强?人类是否应该敌视衰老与死亡?但另一方面,他也相信那些热爱生命的人,以及所有害怕死亡的人,一定会像接纳优步(共享经济软件一样热衷并推进这场超人类革命。好一幅“天要下雨,人类要革命”的图景,在他看来,强化监管是苍白的,价值选择的坐标如何矫正才是正道。这个坐标的原点在哪里?难道生命认知与干预就没有边界,医学就没有罩门?

文学者们大多信奉历史的“后视镜”里可以洞悉未来。后视镜与未来,表面似乎不搭界,但熟练的驾驶员们都知道,正是后视镜积累了人车关系的镜像距离感(车感),才会妥善规避前方风险(或减速,或绕开)。历史的后视镜则建构了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准则,这份基线认知在遭遇“革命”、“奇点”时保持一份清醒,建立规避人类演进过程中战略性风险的洞察力。如同航母上既需要起飞时的弹射器,也需要降落时的拦阻绳;孙悟空神力无边,紧箍咒是它的罩门;现代医学千帆竞发,也需要有一道哲学罩门。

古代哲人喜欢用寓言为意象展现生命的隐喻,揭示医学的罩门,人们熟悉的许多成语故事里都富含着生命的哲理与医学的洞识。譬如《左传·成公十年》中的“病入膏肓”,膏肓之间是一个无法抵达的绝对空间,喻示医学存在着永恒的盲点,无法抵达全知、全能、全善之境,一切试图跨越这个不确定性的边界抵达膏肓彼岸的人都是痴妄之徒。无独有偶,一百年前的美国医学泰斗奥斯勒也认定医学是一门不确定的科学可能性的艺术无奈之余,才采纳特鲁多大夫的忠告:“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抚慰”。如果有一天医学能够抵达“膏肓”,实现“总是,去治愈”,那就无须人文关爱了。


《山海经》中的“混沌之死”更难理喻,面目混沌恰是其生存的本相,当它被西王母一厢情愿地美容成眉目清秀之时,那便是它的死期,隐喻生命存在着永恒的不确定性,不可归结于实证主义路径的绝对真相,不确定性的驯服,偶然性、偶在性的消灭恰恰催生出生命的末日。《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以解牛为业的庖丁手中那把刀用了十年,仍然跟新刀一样,缘于他善于用刀,从不以刀刃去硬劈骨头,而是穿行于骨节之间,喻示生命中有许多风险,只有规避那些林林总总的生存风险,才能游刃于无刃之间,无伤真气元神,长生久视。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樵夫穿越的秦人洞分明是一条生死隧道,洞外的“桃花源”分明就是奈何桥外的极乐世界,在那一方净土上,不仅生命空间得以转换,时间、身份全都丢失,隐喻生命的轮回,遁入另一个更美妙的世界,死亡不足惧,甚至还有些可爱《长阿含经》卷十九中的“盲人摸象”则暗示人们在自然面前,人类的认知总是相对局限的,无法包罗全貌,碎片化的认知视野只会做出以偏概全的判断。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mI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