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民族团结教育》,欢迎阅读!
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民族团结教
育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加快,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需要教师用心制定优质教学方案,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发展规律,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知识,立志为民族团结做出应有的贡献。小学语文课堂民族团结教育取得了理想化的教学效果,促进了更多学生学科成绩的进步,给予了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性发展强大助力,素质教育理念全面渗透后,语文教学实践工作能够走向新的成功。本文特意针对相关策略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民族团结教育;渗透策略
引言:小学阶段是培育学生民族精神,激活学生民族情感,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实现民族团结教育理念的有效融合,潜移默化中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高质量的教学实践,更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渗透民族团结教育,极大地考验着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这一目标的达成很难一蹴而就,笔者现凭借多年实践经验,简单阐述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为其他教师提供有效参考。
1、根据主要课文内容,渗透民族团结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多篇叙述民族主义,描述民族地区的文章,值得学生们阅读学习,感悟内在的民族精神,真正意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主要的课文内容,渗透民族团结教育理念,帮助小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懂得“民族团结就是国家的希望”这一道理,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加深了课文的理解记忆,主动尝试小组合作探究,探究环节将有出色的表现。比如,在学习课文《草原》时,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同时进行视频的播放和图片的展示,创设出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们一边阅读一边想象,想象草原广阔而壮丽的景色,主动搜集相关资料,全面了解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
[1]
当“民族团结”的种子埋在了学生心底,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长大,学生们成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有理想的栋梁之才,必然会为我国的民族团结事业献计献策,做出应有的贡献。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渗透民族团结教育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小学生对于民族文化充满敬畏之心,尊重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对于民族大团结充满期待,才能够做出更多有益于民族团结的事情来,并且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下坚实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语文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避免灌输指导,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发他们大胆地想象和创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笔者会在日常教学中穿插讲解传统节日、民族文化、民族团结的“关联”,讲述一些有趣的故事,使班级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学会尊重民族文化。与此同时,也会引出一些极端分子制造民族不团结现象的案例,要求学生们小组交流,产生更强的民族团结意识,并且针对民族文化的融合,民族团结与进步,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成为语文课堂真正的“主人翁”。
3、优化转变教学方式,渗透民族团结教育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人文性、工具性等特征明显的重要学科,课堂教学对于学生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有着很高要求,在渗透民族团结教育的时候,语文教师认真负责,用心优化教学方案,及时转变教学方式,深入挖掘不同学生的内在潜能,注意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推进的格外顺利,民族团结教育的渗透价值会有更好地体现。比如,通过设置拓展性练习,让小学生课内阅读后产生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多渠道搜集相关的资料,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去了解民族文化,感悟民族精神,主动探究不同的民族语言,再将自己对于民族团结的理解,课内阅读以及课外阅读的真实感受,统统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得以读写结合水平的不断提升。主动联系学生家长,获得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布置下不同难度的作业任务后,在家长带领之下,带领小学生走进社会,发现身边的民族团结现象,尝试展望未来,关于民族团结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敢于表达真实的想法。最后以“民族
[3]
[2]
团结从我做起”为主题,组织演讲比赛活动,让学生们借此机会展现出自身才能,知识经验转化为个人的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时代新人。
结束语
总而言之,民族团结就是国家阔步前进、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就是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利用学科教学的好机会,得以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渗透,进而培育出大批高素质、有理想的优秀人才,他们的主体优势更优更强,我国的民族团结事业不断进步,成功迈入了新时代,将开启一个新征程。
参考文献:
[1]方佳慧,刘璇,尹娜娜.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渗透策略[J].课外阅读(中下),2020(09)55-56.
[2]刘其顺,张颖.民族团结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中国民族教育,2019(35)111-112.
[3]潘宇.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的可行性对策[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20(36)148-149.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ll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