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化概论不平则鸣—王朔的反“崇高”》,欢迎阅读!
![不平则鸣,王朔,崇高,概论,文化](/static/wddqxz/img/rand/big_60.jpg)
不平则鸣—王朔的反“崇高”
王朔是八九十年代最具争议的作家,关于他的作品各方文人学者或褒或贬,有人称其为“痞子作家”、“商业作家”,认为他的作品没有什么价值完全是为了商业利益,也有人认为他的作品反映的是一种反抗虚伪现象的精神。其实,不论王朔文学创作的动机是什么,在这个虚伪的时代,他那种从骨子里透露出的反叛精神都是值得称道的。王朔作品中反对“伪崇高”“伪精英”的精神可以理解为他的不平则鸣。
一、 王朔为什么会反崇高
成长经历。王朔的反“崇高”与其童年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王朔曾在访谈节目中谈到他小时候的老师都喜欢冒充全知全能。有一次在课堂上他因举手指出老师写了错别字而被认为是扰乱课堂纪律,老师还因此把他家长叫到了学校希望他家长可以打压他,并且老师还让他写三千字的检查。王朔回忆他的老师还经常离间学生的关系,不许成绩好的同学和他一起玩。除此在王朔眼里他的父母也是非常专制的,他们在孩子面前总喜欢假装上帝假装神圣并用此来教育孩子。王朔的父母和老师总喜欢扮演伟大崇高的角色,实际上他们并不总是对的,对此王朔非常的反感,这也为他日后的反崇高埋下了种子。
成名后的经历。王朔在成名后被一些精英学者称为“痞子作家”,作品被认为是颓废文学,大众文学。同时,几个用他作品改变的电影也被禁。王朔显然对于那些精英们的批判非常不满,他自认为他的作品就是在反映现实。他曾说过当时没有几个学者是在认真的批评他的作品,很多所谓的精英就是打着崇高的幌子跟着掺和,那些人在他看来并不崇高,都是在冒充崇高。他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说:“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众生平等这是一切价值观的前提”,“我没说我是精英人家是傻子,其实大家都是傻子,谁也不比谁明白什么”,“他们说的那种精英我一个没见着,大家都是普通人,你可能比别人多一点知识,这不够变成神或者人杰……”王朔的这种心态可以理解为他做为一个在追求文学的道路上受到“圈内高层”伤害之后的表现:他热爱文学,自负有过人的文学才华,却被文学圈看成“没知识”分子,成名后照样被精英们划到大众文化的范围加以小视。
时代的原因。当今的时代是一个鱼目混珠的时代,当某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一点成就时就会被媒体或众人一味的追捧,被封上大师、精英、学者或伟人的称号,其实这些人都是有缺点的,也并没有大家所说的那么有成就,很多大众都被蒙蔽了双眼。而那些可以称为精英的人却又被神话了譬如鲁迅,他并不像教科书中写得那么伟大。
二、 王朔 “反崇高 ”的表现
1、语言描写:调侃式的黑色幽默。王朔采用调侃的方式 ,吸收众多的方言口语 ,并将严肃的“主流政治话语”、“知识分子语言”与这些痞式方言杂糅在一起,创造了他独具特色的语言体系。他的语言对众人来讲并不陌生,但王朔将其以独特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放在诙谐的语境中,就产生了一种独特的“陌生化”的效果让人读起来忍俊不禁。如于观对他父亲说:“你怎么变得这么好吃懒做,我记的你也是苦出身,小时候讨饭让地主的狗咬过,好久没掀裤腿给人看了吧?”此句中的“苦出身”曾是一定时期内,国家给人们划分成分的依据,在此却用于调侃,从而达到对传统严肃性的反叛。此外,“他妈的”、“混蛋”等词是顽主们的日常用语,这又是对精英话语的颠覆。王朔笔下人物流行的标识语是“我是流氓我怕谁”,他们将自己处于流氓的行列,于是什么样“反崇高”的话语让他们说出后就能让人接受。王朔正是用这种调侃式的语言来颠覆“崇高”。
2、人物形象:边缘化、反英雄的人物。王朔的作品提供给人们的是一个相对宽松又充满幽默的小社会,其中的人物没有职业,没有正常生活,更没有崇高的精神和救世情怀,终日无所事事,游离于社会边缘。但这样一群缺乏理想的人物形象却深受消费者喜爱。“快餐式”消费方式的形成
使人际关系在金钱的冲击下日益淡漠,以往“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已无法在人们心中立足,“英雄主义”成为遥不可及的东西。王朔塑造的一系列原生态的人物形象:“嬉皮士”于观方言等,他们以“痞性”对抗传统道德,缺乏报国壮志和历史责任感,有的只是随波逐流的态度和反理性、反崇高的行为。作为时代的“多余人”,他们不满意现在的状况,对未来也没有规划和设想,他们只是一群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反英雄”人物,不能给读者带来任何崇高感。王朔笔下的知识分子“精英”如说教者赵尧舜(《顽主》)、表面一本正经背地尽做坏事的“强奸犯”李江云的父亲(《玩的就是心跳》)等,他们既不心忧天下也不关心国事,终日沉于欲望中不能自拔,却又在人前假装正经,作者笔下的他们是受鄙视的对象,毫无崇高可言。王朔的小说就是要剥掉“精英”“超人”“巨人”的为使,还原“人本身”,揭露虚伪的崇高。
三、 王朔“反崇高”的意义和缺失
王朔“反崇高”的意义。多元背景下的文坛,众生喧嚣。一向备受青睐的“崇高”、一些“假大空”的崇高、“高大全”的冒牌货都杂陈其中,让人难以辨认。但王朔的出现却在一定程度张给了我们警醒,唤起人们对“假崇高”的警惕与反思,这是一种难得的质疑精神。“王朔现象”引起了关于崇高的精神论争,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文坛假恶丑的现象。
王朔“反崇高”的缺失。“王朔现象”,掀起了混杂于文坛的一些虚伪面纱,确实引起了人们对于“伪神圣”的警醒。但是,他将一些真正的崇高都拒之门外,拒绝了真正的高尚与神圣,拒绝了真正精神上的纯洁,这不能不说是王朔“反崇高”的缺失所在。另外,王朔消解了崇高,却没有在消解后进行精神重建。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iz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