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早泄的经验

2022-12-24 20:55: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医治疗早泄的经验》,欢迎阅读!
早泄,中医,治疗,经验
中医治疗早泄的经验

作者:御药行

早泄,古代中医称之为“鸡精”。清代《秘本种子金丹》指出:“男子玉茎包皮柔嫩,少一挨,痒不可当,故每次交合阳精已泄,阴精未流,名曰鸡精”。以鸡的交媾取象命名,形容时间短暂,其定义可谓形象而准确。

中医对早泄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指的是仅通过视听刺激就会情不自禁的射精。明清以后,古代医家才将早泄作为一种疾患提出,总结了一些治疗方法。清代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中则明确描述了早泄的症状并给出了治疗方药。如“阳虚精脱,未交先泄,或乍交即泄,滑流不禁欤,宜芡实丸、锁阳丹”。沈氏在同书中还收藏有治疗“阳举易泄”的单验方。此后,有关早泄的论治日见增多,迨至晚清迄今,则成泛滥之势。

医学是诞生于中国的本土医学它与西医学是属于理论体系并不相同的二种医学医学历史悠久,对早泄的认识与治疗有其自身的一些特色。如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必将有助于开拓我们的思路,有望提高早泄的临床疗效。本着这个目的,本文抛砖引玉,特对早泄之中医治疗作一肤浅探讨。 一、重视早泄的病因分析

西医学对早泄病因分析主要着眼于神经、精神心理因素,相比之下,医学对早泄病因 的分析则较为广泛和全面,而且相当重视。中医认为,诸如外感、内伤、饮食、年龄、情志、房事、药物、疾病、体质、生活习惯等,都可以成为引起早泄的原因或诱因,治疗用药时,如不首先了解清楚,也即是没有治病求因,就达不到中医学一贯强调的因人制宜,治病求本的目的。

1.情志:抑郁、焦虑、愤怒(肝失疏泄)、惊恐(恐伤肾、恐则气下) 2.性事:纵欲或手淫(肾虚失固),欲念过旺(君相火炽) 3饮食:肥甘厚腻(内生湿热)

4.过劳:劳神(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劳形(劳倦太过,伤神耗气) 5、病伤:久病大病(气血两虚) 6、药伤:过服温补药(助热动火);过服苦寒药(败胃伤气);过服疏利药(肝疏泄太过);过服活血药(破气);过服清利药(损伤阳气) 7、体质:禀赋不足、或体质虚弱(肾气亏虚) 8.年龄:年老体弱(肾气虚弱) 9.外感:外感湿热(湿热下注)

如国内著名中医男科专家《徐福松教授辨治早泄经验》一文(见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l1月第24卷第6期),共介绍七例病案,几乎都要通过病史的了解来分析其引起早泄的原因。而之所以中医会那么重视,目的无非是为了把握证候性质,进而指导治疗用药。

1 患者陈某,58岁,干部,已婚。自述初婚时,性生活正常,平素工作繁忙,婚后l0年,便出现早泄„..按:平素操持过度,以致心脾两虚,气不摄精,加之肾虚精关不固,精微下泄,故阳痿早泄并至,归入先后天同病之途。

2 患者陆某,39岁,6年前初次性交时阳物易兴,但精神紧张,未交先泄,之后精神负担加重,虽能举阳,但合房早泄,不甚尽意,神志不安,心烦面赤,多方治疗少效。 4 患者袁某,29岁,婚后1年渐现早泄,有时一触即泻,自服金锁固精丸不效,其妻不悦,逼其来诊。患者自述婚后性生活次数过频,每晚必战。

5 患者张某,男,30岁,初诊:2002129日。早泄10年,性交不足1 min即射精,婚前有手淫史。


6 患者赵某,24岁,新婚,一有欲念,即欲射精,每每临床,不能行房,以致夫妻不和„„按:新婚行房,过于紧张„..

7 患者李某,33岁,近来性欲亢进,行房即泄,咽干口苦,小便黄赤淋浊,阴囊潮湿、瘙痒、淋浊,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追问病史,一月前有冶游史,辨为湿热下注„„按:该例病由房事不洁,外感湿热,下注肝经,肝火偏旺,故性欲亢进,交则早泄。 二.立足内在脏腑阐述早泄的病理机制

早泄是一个以症状命名的疾病。医学论早泄,不是简单地就症论症,治疗更不是见泄治泄,而是问责于脏腑(主要是五脏),立足于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分析早泄的发病机制。 医学认为,肾主封藏,心主神明,肝主疏泄,脾主统摄。从精的生理而言,藏精的机制在肾,排精的机制在心、肝,摄精的机制在脾。即所谓精其藏在肾,其动在心,其制在肝,其摄在脾。故早泄与肾、心、肝、脾四脏的关系最为密切。

1.肾:肾主封藏,肾可固精。肾虚则封藏失职,固摄无权,精关不固,精液自泄;《曹仁伯医案》“精之所以能安其处者,全在肾气之封藏不失其职,虚者反之。《诸病源候论》曰:“肾气虚弱, 故精溢也,见闻感触, 则劳肾气,肾藏精,令肾弱不能制于精,故因见闻而精溢出也。

2.心:心主神明,心可动精。心有所动,肾必应之。心有欲念,引发相火妄动,扰动精关,以致尚未交合而心神先动于上,相火妄动于下,精因神动而先离其位,故而早泄。《辨证录》曰:“心喜宁静,不喜过劳,过劳则心动,心动则火起而上炎,火上炎则水火相隔,心之气不能下交于肾,肾之关大开矣,盖肾之气必得心气相通,而始能藏精而不泄。今心不能摄肾而精焉得而不走乎 ”说明心肾不交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景岳全书》云:“盖精之藏制虽在肾,而精之主宰则在心,故精之蓄泄无非听命于心。

3.肝:肝主疏泄,肝可制精。若情志抑郁,忧思悲恐,肝气郁结,疏泄失常,约束无能,则导致早泄。《证治概要》曰:“凡肝经郁勃之人,于欲事每迫不育,必待一泄,始得舒快,此肝阳不得宣达,下陷于肾,是怒之激其志气,使志气不得静也。肝以疏泄为性,既不得疏于上,而陷于下,遂不得不泄于下。

4.脾:脾主统摄,脾可摄精。劳神思虑过度,或意淫于外,损伤心脾,心脾两虚,或中气下陷,神亏气耗,脾失统摄,气不摄精,导致早泄。“诸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

三.重视把握早泄病症的证候性质

西医诊治早泄,只要诊断明确,就可选用抗抑郁焦虑药等来治疗,至于张三李四的个体差异就可置之不理。在中医学看来,这并非是治本之举。因为病虽然都是早泄,但发生在不同的个体身上,由于引起早泄的原因不同、体质各异、兼夹症状有别,其证候的性质、病变的脏腑就会不同,由此相对应的治疗方法可能就完全不同。因此,中医治疗早泄必须要重视把握早泄病症的证候性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性,增加针对性,才能充分体现因人制宜,个体化治疗的优势和特色。

由于早泄只是一个症状,为了把握早泄病症的证候性质,中医是本着“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念,立足于整体,通过对引起早泄的原因、伴随症状、舌苔、脉象等全方位、多角度的辨识,即所谓“四诊合参”,去把握其证候性质,如肾气不固、心肾失交、阴虚火旺、肝气郁结、心脾两虚、湿热下注等。这种理念与方法,不能不说是对早泄病症认识的深化,体现了中医“治病求因”的核心价值和特色。

中医对早泄伴随症状的辨识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且要从与早泄关系密切的相关症状入手,如性欲的有无、强弱,勃起功能状况,睡眠的质量,神志的宁躁,情绪的好坏,有无尿频,是否有疲劳、腰痛等等,再结合舌苔脉象的变化综合考虑,目的是对早泄这一症状进行定位定性,并借以了解病变脏腑相互间处于何种关系。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Tn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