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借助成语理解文言词义》,欢迎阅读!
![词义,文言,成语,借助,理解](/static/wddqxz/img/rand/big_105.jpg)
借助成语理解文言词义
摘要:教学中常常发现中学生对文言文中实词虚词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其实很多文言文里的实词虚词的含义很好地保留在了我们所用的成语当中,我们完全可以在学习课文和考试当中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断文言词义。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言文词义推断;成语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0-0000-01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瑰宝,作为中国人应该具备一定的文言素养。文言文在高考中也占了一定比重,因此中学生更要学好文言文。但是,在日常的学习中经常听到学生抱怨读不懂文言文。之所以读不懂,我想原因就在于看不懂文言实词和虚词。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呢?我认为利用成语去推断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源自文言文。如“逃之夭夭”出自“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手舞足蹈”出自《诗经·周南·关雎·序》:“永(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一方面,与文言文有关的现代汉语成语面广量多,另一方面,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也积累了大量成语。因而我们可以在学习课文和考试当中反过来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断文言词义。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推断出 “招致,招引”之意。又如“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可利用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 “迫近”之意推知“芳不得薄兮”中“薄”作“接近”解。如2008年高考中的“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2010的“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我们可以依据成语“听之任之” “见微知著”推断为“听从”或“明显,彰显”之意。 再看几例:2010年(江苏卷)
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著:彰显(臭名昭著) 2011年(江苏卷)
一县大耸 耸:震惊。(耸人听闻) 以公少年易之 易:更换。(改弦易辙) 2012年(江苏卷)
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 益:有利(多多益善) 杖矫命者,逐之 矫:假传(矫揉造作) 2013年(江苏卷)
其父不愿其然 然:这样(不以为然)
下面以庄子《逍遥游》为例,体验成语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实际应用。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功败垂成,接近)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曲突徙薪,迁) 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覆水难收,倾倒) 4.则芥为之舟(芥末之微,芥草或芥子) 5.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谋不轨,图谋,计划) 6.三餐而返腹犹果然(食不果腹 填满,充满) 7.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无可匹敌 对抗—比较) 8.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绝世超伦 超越) 9.此亦飞之至也(至高无上 极)
10.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无与伦比 比较)
1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交口称誉 称赞)
12.且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无可厚非 指责、否定)
例句后括号里都是为可以联想到的成语,以及与例句加点的字对应或相关的义项。
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复杂多样,所以成语和文言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既紧密又复杂,推测词义时具体的方法也要灵活变通,遵循规律。现总结如下。 (一)、意义用法一致,直接套用义项。如:“其势必不敢留赵,而束君归赵矣(束手就擒,捆绑)”“众谓余一行为可以纾祸(毁家纾难,解救)”“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一曝十寒,同曝,意为晒)”
(二)、依据本义的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推测词义。
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往往由它的本义引申而来,也可以是本义的比喻义或借代义,有时还可以是因通假而形成的假借义。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通影,意为影子,活用为为像影子一样)”“再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管弦,由弦子、竹管借代为音乐)”
(三)、借助现成的特殊义、固定义、名物义、理解词义。
古代文化常识中诸如天文、地理、器皿、祭祀、礼仪、科举、车马船、度量衡等方面的特殊义、固定义、名物义在现代汉语成语中至今仍大量存留。平时注意总结记忆,运用时就可以信手拈来。例如:“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汶水东流。(在古代,阴阳所指甚广,而对于山水而言‘山南水北谓之阳’。例句中的‘阳’‘阴’就分别指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又如“纵豆蔻辞工,难赋深情(豆蔻年华,原指初夏开淡黄色花的一种草本植物,特专指十一、二岁的少女)” (四)、借助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极为普遍,很多情况下可以参照的成语又往往不止一个,在实际应用中应该如何,准确判断呢?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文中含“因”的句子有: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③不如因而厚遇之。④秦王因曰。先搜索含“因”的成语,同时列出相应的意思:因小失大(为了),因噎废食(因为),因人成事(依靠),因陋就简(依靠),因地制宜(根据),因材施教(根据),因人而异(根据),因势利导(顺着,趁
着),因循守旧(沿袭),陈陈相因(沿袭)。再结合例举找出规律,归纳义项:⑴因为,为了;⑵机缘,沿袭(由原因、缘故引申而来);⑶根据,依靠,顺着,趁着,就着。最后用代入法把所列义项代入原句即可过滤出应有的词义解释:例①③④释为顺着,趁着,就着。例②意为通过,经由。有了这样的积累,我们在学习其他课文遇到中“因”时就能够很顺利判断出它的词义。如“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因拔刀斫前奏案(于是)”“于今无会因(机缘)”“因遗策,南取汉中(沿袭)”
另外,成语中遗留存有一些古今异义词。掌握了古今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以及名称改变、褒贬变化、词义弱化或强化等情况,可推知词义。如:“涕泗滂沱、——涕,古指眼泪,今指鼻涕。如“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卑鄙无耻——卑鄙,现指品行低下。古指出身低微,行为鄙鲁。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要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注重成语和文言知识积累,有了平时量的积累,依循一定的规律,就可以凭藉成语解决文言文阅读中很多实词虚词的难题,从而疏通词义,扫清阅读障碍,进而正确理解句义、把握文意,最终准确答题,获得高分。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I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