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2023-02-03 20:36:3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欢迎阅读!
健康教育,课程,心理,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 学分:4 计划学时:38学时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普及心理保健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指导大学生树立心理保健意识,认识心理活动的规律与自身个性特点,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学会化解心理困扰;指导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学习成才、人际交往、恋爱情感、求职业、人格发展、情绪调节和挫折应对等方面的困惑,化解心理问题,预防心理疾病和危机事件发生,促进健康成长;指导大学生树立自我意识,学会正确认识评价自己,悦纳自我增强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压力管理能力、学习发展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科学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人生。引导他们拥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会学习,培养创造性思维,训练坚强意志,优化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全面成才。 (二)课程设计思路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有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还有


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课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课程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开展课堂互动活动,避免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

二、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中的关键能力。

1.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2.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

3.自我认知层面: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三、教学要求与课程实施

1.课程总计38学时,其中,理论18学时,活动体验18学时,总结2学时。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DS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