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会议论文(app)5》,欢迎阅读!
目前我国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危害及主要防治对策研究
贝为成 陈焕春 何启盖 吴斌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武汉430070)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Porcine Pleuropneumonia)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APP)引起的以胸膜肺炎和出血性坏死性肺炎为特征的一种重要的猪呼吸道传染病。本病可引起猪的高度呼吸困难,发生急性败血症而突然死亡;感染后存活的育肥猪生长缓慢,平均日增重下降33.6%,饲料报酬下降25.5%;耐过种猪因带菌往往成为潜在的传染源。
各种年龄的猪对该病均易感,急性感染尤其是25-45日龄仔猪感染后,表现出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发病仔猪迅速死亡,慢性感染主要影响猪的增重、降低饲料报酬、延长育肥时间。同时,急性感染耐过或隐性感染的猪成为带菌者,为传染性胸膜肺炎再次爆发和流行的潜在传染源,给本病的控制和根除带来困难。
本病在临床上常与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猪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spiratory and Reproduction Syndrome Virus,PRRSV)等混合感染,给世界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
[1,
。目前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危害养猪业最严重的疫病之一。
1.我国目前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流行现状
在我国,本病自1990年由杨旭夫首次报道以来,许多学者也分别报道了该病的广泛
流行、分布和给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蔡宝祥,1996;王自振,1998)。“九.五”期间, 华中农业大学传染病室在实施国家“九.五”重中之重项目-规模化养猪疫病监控与净化专题中,检测了来自全国6700份临床送检未免疫猪的血清,血清学总阳性率为53%左右,公猪、母猪、哺乳仔猪和育肥猪的血清学阳性率分别为46.8%、53.5%、29.3%和52.7%,并从出现呼吸道症状猪的肺脏中分离到50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分离率为40%,尤其近两年,该病在我国呈爆发性流行,浙江某猪场因该病死亡生猪达1万多头。
在我国,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也已长期存在并广泛流行。从临床调查和检测结果来看,该病在我国的一些集约化的大型猪场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我国养猪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呼吸道传染病之一[3,4]。尤其是自2000年以来,该病在全国呈爆发性流行,在上海、浙江、广东、湖北、湖南、河南等地发病尤为严重,仅杭州郊区某猪场因该病就以造成近3万头猪死亡。
2.发展趋势
伴随着集约化养猪业的迅速发展,猪的各种传染性疾病也越染越烈,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也不例外,这给该病的确诊和防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更不用说根除。
另外,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得该病原菌的耐药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还有,由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有15种血清型,血清型多,传统的灭活疫苗对各血清型之间又没有很好的交叉保护力,这就给养猪业应用传统灭活疫苗来该病进行免疫预防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近10多年来,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科学合理地使用安全高效疫苗并配以相应鉴别诊断方法,区分疫苗免疫猪和自然感染猪,使一些重要疫病如猪伪狂犬病和猪瘟的根除和净化成为可能,并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目前国内外市场上仍未见区分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疫苗免疫猪和自然感染猪疫苗问世。因此,该病根除工作无法完成。
鉴于以上几点原因,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在我国近期仍然将广泛存在并流行。 3.防治对策
本病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危害和重大的经济损失,国内外科学家一直在努力寻找预防控制本病的有效措施和特异敏感的诊断方法。
3.1抗生素的应用:对于细菌病的预防和控制,抗生素的应用理所当然成为首选的方法。在早期,本病原菌对大多数抗生素是敏感的,但是近几年来该菌由质粒介导耐药性现象越来越常见,尤其是血清型1、3、5和7型更易出现,导致常用的药物对本病已无明显的疗效,如澳大利亚于2000年报道本病原菌仅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对其它药物均不敏感;另外,我们近期测定了分离的15个菌株对14种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发现只有先锋霉素、庆大霉素和氯霉素对该菌敏感,其它11种药物无效。本菌耐药性增加,同时人们对无药物残留、绿色食品需求的期盼和选择,导致抗生素在本病预防和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必将受到严格限制和逐步禁止。
3.2免疫接种:应用不断改进的安全、高效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是预防多种动物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之一,本病也不例外。
3.2.1灭活疫苗:应用当地分离菌研制单价(Rose Yda1,1991; Loftager and Eriksen,1993.Tolie,1995)或多价灭活疫苗(Nielsen, 1984; Higgins, 1985; Tarasiur,1994),我们实验室近两年来采用相同的方法研制了这类油乳剂苗和自家疫苗,这些疫苗免疫效果较好,但仅能给免疫猪提供针对同一血清型菌株感染的抵抗力,但由于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有12种血清型,而且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力较低,给广泛推广应用传统灭活疫苗对该病进行免疫预防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3.2.2 亚单位疫苗:随着对该菌毒力因子在致病性和免疫保护作用研究的深入,人们分别应用一些与毒力有关的蛋白如荚膜(Nielsen,1985)、溶血素(Devenish,1990)以及荚膜与毒素的混合物(Anderson,1997;Chiers,1998;Rioux,1998)来制备亚单位苗,但由于与本病的免疫保护相关的蛋白有毒素I、II、III和脂多糖等共7种免疫原,而亚单位疫苗仅含单一或几种免疫原,因而免疫保护力十分有限,而且需要多次注射;通过物理和
化学方法提取、纯化和制备亚单位疫苗其成本高,疫苗的价格昂贵。
3.2.3 弱毒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人们在临床观察到,曾经感染APP存活的猪获得了对所有12个血清型菌的再次感染的免疫力。研究表明,这是因为细菌在体内生长繁殖过程中所分泌的一些物质刺激机体产生了广泛而完整的免疫应答。受这种现象的启发以及对一些与APP毒力相关因子如毒素I、II、Ⅲ及转铁结合蛋白、外膜脂蛋白等的分子致病机理和本质的不断了解,自1993年以来,国际上开始了弱毒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研究,如Inzana(1993)采用化学方法获得缺失了荚膜的APP血清1型和5型的突变株,Prideaux(1999)构建了毒素II插入失活的基因工程突变株,这两种单基因缺失突变株通过鼻腔接种可以使猪获得抗所有血清型感染的免疫力。
此类活疫苗的优点是动物免疫后获得对多血清型感染的坚强广谱的抵抗力;免疫途径可以通过肌肉接种,也可模拟自然感染途径,通过滴鼻免疫,除了全身免疫外,也产生局部免疫,抵抗野毒的感染;同时,克服了制备多价疫苗所需不断分离优势血清型菌株时而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疫苗制备过程中抗原浓缩工艺的困难。因此,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制基因工程疫苗代表了该病疫苗研究的发展趋势,但由于开展APP基因缺失疫苗研究的时间并不长,目前的研究仅局限于单基因的缺失,双基因缺失疫苗的研究尚未开展。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8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