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俄关系之我见》,欢迎阅读!
中俄关系之我见
近年来,中俄关系密切,各种合作交流不断。
今天的中俄关系是最密切、最具活力和内涵、最有发展潜力和前景的大国关系。经过双方不懈努力,两国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2009年,我们共同庆祝了中俄建交60周年,两国关系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双方签署了相互通报弹道导弹发射条约,两国政治互信水平进一步提高。中俄原油管道项目顺利启动,双方在核能、电力、天然气等能源领域达成新的共识。两国元首批准了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中俄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密切沟通和协调,维护了双方的共同利益,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中俄关系显示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年初以来,胡锦涛主席和梅德韦杰夫总统在“金砖四国”领导人巴西峰会期间举行了双边会晤,年内他们还将在双边及多边场合多次会晤。俄联邦委员会主席米罗诺夫、国家杜马主席格雷兹洛夫将于年内访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将同他们分别举行会谈并出席两国议会合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下半年将正式访俄,与普京总理举行中俄总理第十五次定期会晤。中俄经贸合作开局良好,第一季度经贸额达120亿美元,增幅达64%。下半年,中俄原油管道项目将如期竣工,双方能源合作有望实现新突破。我们相信,胡主席出席庆典活动将进一步加强中俄战略互信,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
新世纪以来,中俄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已成机制化。2010年以来,两国元首举行了5次会晤,真正展现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涵。中俄两国不仅消弭了历史困扰,解决了边境问题,而且以中俄为核心构筑的地区安全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在本区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并维持了理性的发展模式,即以地区安全、反恐合作和打击“三股势力”为目标,绝不发展为军事同盟。
在当今世界的大国格局中,观察家们一般认为俄罗斯是衰落的大国,中国是正在崛起的大国。中俄关系何去何从,也曾引发国际社会各种猜测。但从现实观之,俄罗斯和中国的关系完全超越大国之间相互猜忌和互相拆台的魔咒。一方面,中俄两国在伊核、朝核等问题上密切合作;另一方面,在G20峰会机制中,中俄印巴“金砖四国”的协作效应初显,打破了美欧主导世界金融体系的铁幕,为发展中国家赢得了一定的话语权。
纵观历史,虽然中国和当时的苏联由于种种原因,从结盟、对抗到相互隔绝、互不往来,经历了四十年的恩恩怨怨。但直至苏联解体、中俄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发展十分顺利。
经济上,普京上台后,两国加强经济贸易合作,组成了战略协作伙伴,中俄贸易连续十年持续增长,预计2010年中俄贸易额将达到600亿美元—800亿美元,同1999年的57亿美元相比增长了十余倍。
曾有一个流行的观点,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关系是稳固双边关系的基石。但从中国和相关大国的实践看,经贸关系并非决定性的。美、日、欧、韩和东盟都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但是中美、中日、中韩关系不仅受制于意识形态的影响,还存在着许多经贸摩擦。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已启动,中国成为东南亚诸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但中国给予相关国家的经贸利益,并不能缓释该区域对中国的猜忌。相比之下,2010年上半年的中俄贸易额不过257亿美元,绝对数量上远远低于美日欧,但是双方的关系并未因之受影响。因此,从中国和相关大国关系的对比中,中国应反思僵化的大国关系模式。经贸关系虽然重要,但也要思考意识形态、地缘关系以及历史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尤其是在中国崛起为大国的情势下,更要将传统大国的遏制、周边邻国的猜忌等复杂因素考虑进去,避免遭遇更多不必要的麻烦。
文化上,借2006年中国举行的“俄罗斯”年,以及2007年俄国举办“中国年”活动的东风,2009年12月3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互致新年贺电,并宣布正式启动2010年俄罗斯“汉语年”。
语言是人类心灵沟通的桥梁,通晓对方的语言,是读懂对方心灵、相互理解信任的基础。根据中俄双方达成的协议,继2009年在中国举办“俄语年”之后,2010年在俄罗斯举办“汉语年”。这是继互办“国家年”之后两国在推动双边关系全面发展、巩固中俄友好的社会基础方面采取的又一重大举措。双方将在俄“汉语年”框架内举行近90场形式多样的活动。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俄“汉语年”将为俄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学习汉语、了解和认识中国创造了又一个平台,并将为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巩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社会基础发挥重要作用。
军事上,1997年,中俄签署协议,削减双方边境一百公里内的驻军量,自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A8i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