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思想史读后感

2023-03-16 01:45: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地理学思想史读后感》,欢迎阅读!
地理学,思想史,读后感
读《地理学思想史》(刘盛佳)有感



城环学院 曹阳 2009210006 地科一班

[ ]之前就被刘盛佳教授的事迹所感染,对他的钻研精神佩服的五体投地,这一次我走进了他的《地

理学思想史》可谓是如同与哲人交谈,收获颇丰,在此与大家分享几分我的收获与感悟。本文主要讲了地理知识和地理学的起源,新大陆的发现,刘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中国地理学说的出现以及中国的人文理学



[关键词]单源说 双源说 地理大发现 沈括 人文理学 经济理学 人口地理学

1地理知识和地理学的起源

美国学者P.詹姆斯认为“开头是好奇心引起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条件,故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了解是凡人类皆必须有的,世界地理知识的产生,不受地域国界的局限,正是因为人们好奇心,推动着人们不断的探索发现,对地理环境的认知不断加深,地理学一步步向我们走近。

对于地理知识和地理学的起源,刘教授提出了两种观点,一种是单源说,也是地理学赫特纳所持的观点,他认为地理知识和地理学起源于希腊。而另一种是地理学发双源的学术观点,近年来,日本学者野间三郎、松田信、海野一隆、高桥正在新纂人文理学著作《地理学历史和方法》中将地理学历史分“东洋”和“西洋”两部分叙述,这种双源观点较单源观点更进步,更确切些。这两种观点让我对地理学的起源有了更新的认识,而不是像以前一样杂乱无章。

2中国与地理大发现

也许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然而在这本书中,刘教授又一次提到了是中国人最早发现了美洲,这也是有证据的。因为亚、美两大陆相隔的最近点是只有86公里,而这86公里的白令海峡又有漫长的结冰期,无需航行就可互达。

在此还不得不联系到中国的航海事业,中国可谓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这绝对不是没有根据。航海事业的发展有两个必备的要素,一是造船技术,二是导航技术。众所周知,指南针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海上事业由于指南针的应用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不仅使我国成为古代最大的航运国,而且跻身于印度洋的航运大国,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也是值得今天的中国人骄傲的。古代的中国,古代的中国地理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严谨的治学态度

在这本书当中,刘盛佳教授治学态度的严谨可见一斑,他毫不忌讳的批评了我国学术界那些不愿广泛搜集资料凭借别人写的书来写中国的航海史。其中他列举了张铁生的《中非交通史的初探》中的一句话“当时运到大秦来的中国货并不是用中国船来运的,因为中国还没有能航行大洋的船”然而事实上在公元前后世界上没有哪些国家有比中国更先进的造船技术,在“后汉书公孙述传”中就有“造十层赤楼帛栏船”的记载。所以无论是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还是研读别人的成果,都必须深入并且严谨,这种治学态度若不保持也将影响后续读者的理解,小说是误导别人,大说是篡改了历史

4中国地理学说的出现


中国地理学说的出现与发展经历了漫长艰辛的过程,其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了解和学习的人与事,在此书中,刘盛佳教授从远古时期人们对地理环境的推测、假想、浅陋粗糙的地理学讲起,娓娓道来。讲述了很多在中国历史上为地理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北宋的沈括,他是科学理学说的最早创立者,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首先,他用化石和遗迹的科学方法揭示了海陆变迁的规律。次他创立了地形剥蚀、侵蚀----沉积学说。对于雁荡山和黄土高原的地形,沈括认为都是流水剥蚀或侵蚀而成,他们的区别在于地质基础不同。这也使我想起了在地理学思想史这门课上我们看的那个关于黄土高原的视频现在黄土高原的地形形成原因已经无可厚非。而这样科学理论,数百年以后才在欧洲出现,在18世纪以前欧洲人认为一切为上帝安排创造,即上帝创造说,或者坚持欧洲流行的灾变说。这足以见得在当时沈括的卓越超群,中国地理界值得敬仰的先辈。此外,沈括还最早的揭示了地域分异规律。在《梦溪笔谈》中沈括表明了四点意见(1)垂直地带性(2)同一种植物有不同品种,各有不同的发育期,所以在同一植物之间,物候也参差不齐。3)水平地带性(4)他以辩证的观点来说明物候并不是不变的,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固然受气候的深刻影响,并有一定周期,但这种关系人类可以利用栽培技术加以改变,即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环境,正确的揭示了人地关系的根本原则。他的这理论在今天已经被广泛认可并且人们在他的基础之上进行研究,一步步深入。

可以说沈括当时所总结的地域分异规律颇为完整,没有哪个国家的人可以与他的理论媲美,这个理论科学上的创举。之前一直以为地带性学说是俄国学者道库恰耶夫首先提出的,而事实上沈括早已在他之前有所表述,大约比他早了800多年,我觉得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地理学习者所应该去了解去研究的史实。

此外,沈括所创造的一系列野外地理考察方法,如用化石鉴定地层,推测地理变化的趋势等,至今都被广泛应用,推动了现代地理事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便捷与方向。

在这本书中还提到了将毕生精力献给地理学研究,创立发展了岩溶地貌学说的徐霞客,理学家顾炎武,一生致力于研究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国计民生的影响。以及精通多种文字的刘继庄。这些人都为中国的地理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治学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他们的著作是值得我研读的。

5中国的人文理学

刘教授在讲到中国人文理学的时候,首先提到了中国的经济理学关于中国经济理学的争论还有不少的历史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孙敬之和胡兆量的争论。其中孙敬之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现代各国各地区生产力配置(规律)的科学引起的,即生产力配置派,与之相对的就是胡兆量为首的生产配置派。出了这两个人外,不得不提的还有曹廷藩,他也参加经济理学理论问题的争论,并且终身致力于经济理学研究教育,在教课的过程中,他既阐述自己的理论见解,也详尽介绍国内外学者们的学术观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还亲自参与到同学们的讨论之中。学习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在讨论中迸发新的见解,大家都可以互相汲取,这也是我们学习的制胜法宝。

提到人文理学不能不说吴传钧,之前就听老师介绍过他在人文理学方面很有造诣,此次又见到了他的成就,倍感钦佩。它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在地理学研究对象问题上,他似乎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经济理学研究不能局限于生产方面,还应包括经济活动和交换与消费方面,作为一门科学经济理学研究对象可以理解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体系,其核心仍然是生产布局体系。所谓生产地域布局体系,它的概念既包括各生产部门在地域上的布局,也包括各生产部门的结构、规模和发展,以及地域布局和部门结构的相互联系。吴传钧关于对象的新见解,是我国经济理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突破。

出了经济理学,对于人文理学的其他分支,比如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历史地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9yY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