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国初期的英语教育教学法

2022-11-13 01:02: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建国初期的英语教育教学法》,欢迎阅读!
教学法,英语教育,中国,建国,初期
中国建国初期的英语教育教学

摘要:如今,英语已经成为国民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育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英语课程标准的更新以及教师们从单一地关注语法知识到重视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培养,英语教育教学方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迅速发展。早在清朝年间,有志之士便关注到了英语教育的重要性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英语教育,但未经系统地规划和研究。直到我国建国初期,英语教育教学纳入到了规范化、统一化的轨道上。本文将从建国初期的英语教育背景着手,分析该时期的两种主流英语教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英语教育教学方法,建国初期

一、建国前我国的英语教育背景

我国官方正式的英语教育始于1860年京师同文馆的建立。在后续的几十年间,英语教育在我国发展速度较慢,发展历程坎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早期阶段,英语教育经历了三个历程阶段----忽视阶段、发展阶段和破坏阶段。本章将探讨促进中国在变迁动荡时期英语教育的两个主要因素。其一是急于重建国家的经济需求,其二是建国初期的外交需要。

在解放战争胜利后,为使人民、政府从动荡中恢复,中国急需发展经济,建经济命脉。在建国初,中国政府向苏联政府发出外交邀请并试图寻求经济援助。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因此当时学习俄语在国内掀起了一阵热潮,而英语教育停滞不前甚至被完全忽视。1956年,国家教育部规定,中学教育必须涉及俄语或英语教育,自此英语教育在学校课程中重新受到了重视。英语成了中国紧跟世界潮流的工具,学校的英语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尤其是在发展较快的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1964年,教育部以红头文件的形式把英语列为第一外语,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积极调整英语教育教学。全国学习英语的人数在该历史时期迅速增加,学校的英语教师需求同样也不断增加。 二、历史时期主流英语教育教学方法分析 1.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的西方教育,在我国最早被运用于清朝时期建立的同文馆教育,自此,语法翻译法变成了建国初期英语教育的主流教学法。 语法翻译法的普遍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政治形势的影响。由于外交需要,国家急需能够流利使用英语的人才。现在看来,当时的语法翻译法是一种强迫性的外语教学方法,其教学流程主要包括课前复习、教授新单词和新法语、翻译课文、朗读课文、背诵文章等。课前复习主要是听写已学单词、检查已学课文的背诵。教授新单词、语法时,教师用中文解释,要求学生重复性朗读以加强记忆并全文背诵课本内容。

语法翻译法的教学劣势在于过度关注单词的翻译、朗读和书写,而忽略了英语在真实交际中交流的作用。此外,英语教育的教材过分强调了语法翻译,这点在教材编写内容中可以体现。 2.建构主义法

建构主义法关注学生掌握句式结构的能力,其基础是单词在句子中合适的位置和顺序。教师根据某一主题授课,在与主题相符的文本中介绍词汇、语法或其他语言知识(例如发音),并联系不同的语言点,让学生达到掌握相似句式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实用与句子教学,还适用于段落或篇章教学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的英语教育逐渐受到建构主义教育学派的影响。在建构主义英语教育中,教师非常强调相似句式的比较,此教育法影响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教师呈现语言知识、学生重复并模仿以及运用。

建构主义法的主要特点是强调从整体的角度进行语言教学,而非把语言知识分裂成单独的、毫无联系的单词。该方法提倡分析句子、段落或篇章中的语言成分和成分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英语教育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并见证了我国外教育的不断进步。本文分析建国初期我国的英语教育背景和在该历史时期主流的两种教育学方法,这将启示我们,随着时代发展的需求,英语教育必将受到持续关注,而不断更新的英语教育教学方法也将适应时代的潮流,以培养全面综合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郑雨.英语教学法的历史转变及促进因素[J].校园英语,2015(07):63. [2]罗立胜,石晓佳.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历史回顾、现状及展望[J].外语教,2004(01):84-86.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9rk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