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意境及其人类学相关性

2023-11-09 00:38: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山川意境及其人类学相关性 》,欢迎阅读!
山川,人类学,相关性,意境,及其
山川意境及其人类学相关性

作者:王铭铭

来源:《民族学刊》 2013年第3



王铭铭

山与水,是民族志时空坐落的内在构成元素,但它在民族志中尚未得到合适定位。

我们的研究缘何存在这一问题?原因大抵可以在“人类科学”割裂自然与文化、分化物质与精神的“惯性”中找到——正如费孝通先生曾指出的,我们“基本上直接接受了西方文化‘人’和‘自然’的二分的、对立的概念”[1(P.210);而又如一位英国人类学家感悟到的,这二分的、对立的概念“从人与动物的对立状况中划出一条绝对的界线,割裂了主体与客体、人与物、道德与物理、理性与本能,更对立了社会与自然”。[2

有着“天人合一”传统的东亚诸文明,除了有助于我们再度认识东西方价值观之差异[1(P.185-196)之外,是否还有助于我们补正西式社会科学的“去山川法”?

201242728日,我在四川安仁镇召集了一次“山——人类学的视野”国际学术工作坊,邀请来自东亚诸国、欧洲及中国的20多名友人对这一问题加以探究。

参与工作坊者有的从部落异文化反观西方宇宙论的局限,有的呈现中、日、韩三国文明传统中山川的角色,有的结合理论经验叙述民族志时空坐落中人与物、神与自然难以区隔的特征,有的以生动的个案展现中国文化诸书写传统中山川的核心地位。①[3

本栏目的三篇文章,源自这一工作坊关于中国古代士人对山的书写与描绘的讨论,是对于工作坊中出现的西方宇宙论批判、东亚文明研究及天人关系民族志诠释的回应与延伸。其中,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兰善兴的文章聚焦中国山水画,该文指出,山水画的成熟过程与士大夫群体独特的身份形成过程有着内在的契合;山水画是上古山川崇拜的人文表达方式,山水画论所追求的“传神”,使山川之“生命力”得以人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李金花的文章是通过一本文人游记——顾彩的《容美纪游》——来呈现传统士人的山川观念。文章力求展现士人对山川的三重印象——既是蛮荒之地,同时又是桃花源和仙境地,这三者看似一个交融的矛盾体,但实际上它是传统士人借助边远的山川来反思自身的社会对文明与野蛮、出世与入世、得道与失道之关系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舒瑜的文章讨论了“山志”这一文类对“山”的书写,以康熙年间高奣映所著《鸡足山志》的文本分析为基础,力图呈现清初士人所理解和书写的山川。文章从山川与府州的结构关系,解读山志的书写;并指出对于山志作者而言,山川与府州构成了两套相互配合和补充的知识。

山水画、游记、方志均不同于民族志。因之,从事我们这门学科研究的同行们易于将这组文章看作若干对于“前艺术”、“前科学”、“前民族志”的现代解析。三位作者的写作给人留下的印象恐怕亦是如此——他们似乎将人类学诠释当作方法,将中国的山川意境当作其施加方法的对象。然而,在理念出发点与内涵上,三篇文章提供给我们的,恰不是“以今论古”,而是“以古示今”——借古人投身于山川、融入于文质彬彬之境、置身于自然秩序与政治之间的种种身心活动,反衬现代社会科学的局限,让那些兴许是出于“不经意间”的老式书写启迪民族志的新论述。

山水画、游记与方志透露出古人有过的“中间性灵通”。当下,这一“灵通”并未失去生命力,因为,经过梳理,它将再度“生活”在社会科学中,与后者碰撞结合,产生作用。而这组文章试图做的,正是与此呼应。人与自然混融的思想,“实际上不仅是中国的,它是世界上


很多文明所具有的基本的理念,但中国人传统上对这方面有特别丰富的认识和深刻的探讨”[1(P.210);为了将诸如山与水之类的“自然物”融入人文世界的民族志视野中,我们可以“转眼历史文化的大共业上,来重提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老观念”[4],借重文人山水画中“人小物大”的意境,参考穿行于文野之间的游记,比附方志中治所与“地理”对应的方法,展开对人与物、文明与他者、政治与“自然”之间广义的人文关系研究,提炼出既有自身文化特殊性、又有宽阔普适性的人类学论述。

注释:

①关于该学术活动,请参见兰婕、汤芸所写“纪要”(《西北民族研究2012年秋季卷204-207页)。要强调指出的是,我们不能简单把此次工作坊的有关讨论归类为“生态人类学的”,因为,“生态人类学”正是基于社会与自然的二元对立论提出的,而我们的讨论则相反,与会者关注的,其实是作为文化之存在基础与核心内容的“自然”。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

2Tim Ingold, The Percoption of the EnvironmentM. London: Routledge, P.48.

3 兰婕,汤芸.“山——人类学的视野”国际学术工作坊活动纪要[J.西北民族研究2012(秋季卷):204-207 .

4]钱穆.湖上闲思录[M.北京:三联书店,20003.

主持人简介:王铭铭(1962-),男,福建泉州人,人类学家,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类学评论》主编,研究方向:中国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理论、区域研究宗教人类学、汉学人类学。北京100871

收稿日期:2012-03-20

责任编辑:许瑶丽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9rT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