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语解读》,欢迎阅读!

《论语》之德----仁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是圣人之言,于是在封建社会中圣神不可侵犯。两千年来,《论语》一直在传递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中无一句虚言,处处都落在实处。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过而不改,是谓过也”,都值得我们深长思之。然而这一切都是以德为基础的。
《论语》二十篇中,有讲仁义道德的,是谓仁;有讲学习方法态度的,是谓智;有讲执政之道的,是谓忠;还有评论人物言行的,是谓聪。聪,学人之长,避己之短。忠,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执政为民。智,能学习、会学习才能获得知识,成为智者。而仁是这一切的根源。德是什么?《论语》给了我们答案,德是仁、智、忠、义、礼、信、清、廉、洁、直、孝、勇、诚、敬、恭、敏、善、惠、温、良、俭、柔、让、聪、宽、简…….德之范围如此之广,唯有仁是其根本和源泉。比如有智无仁,一个有智慧的人,如果心怀不正,害起人来比没有智慧的要甚于百倍千倍;又如有忠无仁,那么死心塌地为坏人效命,岂不可悲又可恨。有了仁,才可以明事理,辩是非。
孔孟之道的仁德流传之久,影响之大,是别家文化无法企及的,受此影响,中国历来都是友好睦邦的,比如西汉的丝绸之路,又如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以及李唐盛世的文化传播。这是我们华夏强大时的所作所为,可是东倭和西方诸国在他们强大的时候又做什么?挟坚船利炮疯狂扩张殖民地,残酷的打压弱小国家的人民。他们无德更无仁,与他们相处,犹如与狼共舞,受伤的总是善人,所以受《论语》之德的影响,我们不仅学会了仁,也有了智和勇去面对凶狼恶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的人民都有具有本地方特色的品质。发源于齐鲁之地的《论语》对齐鲁人民的影响较中国其他地区更为深重。讲《论语》之德,必定要讲一下山东的人民。忠诚,是山东人历来的优良品德,最近感叹于一则调查报告,山东人的离婚率全国最低。山东人眷恋着自己的故乡,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证明自己是好样的,是实实在在的山东人。山东人热爱自己的故乡,山东人特别重视老乡关系,共同的生活地域,共同的生活背景和氛围,共同的乡音,使出门在外的山东人在相互交流中既找到了亲切感,又驱逐心中的寂寞。忠诚构筑了山东人生生不息的本质,而这忠诚的信念厚厚地渗透沉淀在山东人的心灵深处,一旦他们认准了值得为之忠心耿耿的事或人,就会忠诚有加,不会有丝毫懈怠,为朋友同生死,共患难,两肋插刀,忠于爱人,忠于家庭,终于朋友。山东尽管北有黄河天险,南有泰山天然屏障,又近中原之地,沃野千里,人口众多,扼守南北要冲,也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但是,翻看历史可以发现,古来的帝王中没有一个是山东人。即使水泊梁山的草寇宋江,也只敢说是替天行道,日夜梦想的就是杀人放火引起朝廷重视以后被招安。这种忠君思想根深蒂固渗透到了山东人的骨子里和血液中。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是一代又一代山东人不变的追求。很早以前,看过一本德国人写的论山东人的书,他给山东人的评语就是:山东出好官。这里所谓的好,大概就是指的忠诚度比较高吧。中国政界有句话,叫山东人保边疆。大家可以看一下,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宁夏自治区党委书记、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陕西省委书记、黑龙江省委书记等这一圈中国边疆省份的一把手无一不是山东人。 山东人的忠君思想延伸到日常的百姓这里,就是对自己的上司忠诚。进一步推而广之就是对朋友忠诚。因此,山东人出卖朋友的人极少,一旦被发现,就会为人所不齿。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孔子将它作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因此仁为众德之首,孔子曾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做到仁就是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乎于礼。但这也不是一味的约束自己,宽让他人,甚至是恶人。我们应做到有所爱有所恶,就像孔子说的“唯仁者能好人,那能恶人”。好恶得当方是仁,仁并不是只限于“爱人”的一面,还有“恶人”的一面。我们应该明白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不仁之人心存私欲,为利欲所蒙蔽,因此所好者未必都是善的,所恶者也并非都是恶的。唯仁者,心无所私,所以能以己心为明镜,从而真正做到好善恶恶。还记得电影《孔子》中的卫国夫人因谄媚落下了不好的名声,当孔子到卫国后,卫国夫人就问孔子,“仁者爱人”中的人包不包括自己。在我看来,卫国夫人狡猾阴诈,根本就不理解这个“人”的含义,还要把自己往里推,真是可笑之极。“仁者爱人”,爱的是同样心存仁义的人,不管你是好人还是坏人,只要心存仁义,便可以得到被爱。那就会有人不明白,好人可以爱,为什么坏人也可以爱?这里已经说了是心存仁义的人,坏人之所以成为坏人,如果不是为了一己之私,那么只要是心存仁义但误入歧途仍然可以是被爱的,正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因此“仁者爱人”中的“人”是有范围定义的,并不是每个人都属于“仁者爱人”中的“人”。 既然知道了仁的使用范围,那么接下来就要学习怎样做到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仁者既存心于仁,则以爱人之心为本,那样便不会作恶事了,但是人生在世又怎能完全弃下恶呢?孔子说“为仁由己”,如果整天想着如何限制身上的恶,那样只会加重本身的恶,更别说弃掉恶了。因此弃不了恶,我们就不应该整天想着如何限制自己身上的恶,而是要去充分发挥身上的仁。人们会争论人性是恶是善,甚至为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恶而争论不休,但是儒家并不反对恶,只不过是坚持人性中有善,而且可以以善对抗恶,消灭恶。因此我们应该尽力去培养身上的善,积极主动的扩大自己身上的善,而不是一味的去消极的限制身上的恶。 我们之所以要做到仁,是因为仁有它的重要性和需要性。做到仁并不是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是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富与贵是好东西,但是必须得之有道;贫与贱是坏东西,但是必须去之有道,就像孔子所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个道就是仁道。过上富裕的生活是我们每个人的愿望。富裕本身不是什么坏事,关键是做一个富且贵的人。富而无仁的人往往越富越让人担忧。只有既富又贵的人才是社会的福音。因此一个人富了之后,更应该加强道德品质修养,使自己成为具有仁德得到贵人,自觉为社会为他人着想,用行动来展现自己可贵的一面。 说到仁总是让我们想到柔弱、心慈手软。确实有些仁者过于柔弱,比如宋朝的几位皇帝,虽仁德施政,但过于柔弱,以致政权旁落到奸人之手,因此只做到仁,必定会受到伤害,所以需要其他的品质来辅助仁,如智、信、勇等。真正做到仁,做好仁,就必须以仁为根本,以其他的品质来辅佐。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9qF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