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考语文学习提升课堂:议论性散文--情理兼备,形散神聚》,欢迎阅读!
![议论性,兼备,情理,散文,课堂](/static/wddqxz/img/rand/big_75.jpg)
高考语文学习提升课堂:议论性散文--情
理兼备,形散神聚
所谓议论性散文,就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也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从“议论”的角度看,它是“议论文”,是要阐明一个观点;从“笔法”的角度看,它是“散文”,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它侧重的是对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
一、内容上的众星捧月与情理兼备
议论性散文可以笔涉古今中外,围绕文章中心,让多种素材有机交织,充分展示内容的丰富多彩,在具备说服力的同时兼具感染力;或者说,在众星捧月的材料组合中,产生情理兼备的表达效果。如作文《形劳神不倦,吃苦趁华年》就是范例。
【示例】
请允许我从家事谈起吧。家父是一名远近闻名的中医,他经常翻阅的一本书是已经泛黄的《黄帝内经》。上初中后,我粗略学了点文言文,也试图读懂家父奉若珍宝的《黄帝内经》——如“形劳而不倦”,指身体劳累,但精神却不疲倦,应该是一种很舒服的状态了。
后来,高中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字源,他在黑板上写出繁体的“勞”字。他说:“‘勞是个会意字,上面是两个火,中间的秃宝盖代表房子,下面的力指代劳动。整個字的含意是:在房间点灯,夜间劳作。”我想,“劳”真是个苦中藏甘的汉字呢!
在思品课上,老师说:“马克思曾说过,‘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我听了,忍不住叹服、点头。是的,当体力劳动被许多人唯恐避之不及时,我庆幸来自《黄帝内经》与仓颉的珍贵提醒,恰逢其时地进驻了我稚嫩的生命,这让我幸运地承继了来自远古的一脉香火,无论外界风气怎样吹,我都能做到不摇摆、不浮躁、不庸懦、不愚钝。
作文自始至终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将身边事、书中事结合起来,从《黄帝内经》一句“形劳而不倦”释义,从繁体“勞”字的字源分析内涵,从马克思的名言中强调。由此可见,作者平时阅读涉猎广泛、积累丰富,作文时自然能厚积而薄发。
二、写法上的由事入理与取譬设喻
“由事入理”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构思方式,多从生活中的小事写起,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言一行都能成为文章的起点;从小事出发,表现的却是关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时常感动于生活中的缕风片云,珍惜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点滴感受(不要怕它不成熟、不完整),善于发掘感性材料的内在意蕴,是写好议论性散文的源头活水。
“取譬设喻”俗称“打比方”,是拿一件切近的、已知的事物,来形容笔下所要描述的主体。化虚为实的精巧运思,使文章析理生动、透彻,而且幽默风趣。如作文《没有一只会被人左右的鹰》就是范例。
【示例】
麻雀是飞不高的,因为生活在雀群里,大家每日叽叽喳喳:“我们是麻雀,我们飞不高的。”每日被灌输这样的思想,久而久之,便真飞不高了。鹰却不会被人左右,于是飞得很高。我们要做鹰。鹰有敏锐的眼睛,能洞察一切,分辨得出哪些才是你真正的“读者”。真读者会了解这本书的全部,由封皮至里面的细节再至封底,旁观你的生活,在你为难时提供合理的建议。而这并不是左右。左右是矛盾的,因此令你为难,聪明的读者不会抢夺你作决定的权利,而是给予你作为个体的自由。让你为难,是假读者的事儿。自然,“粉丝”也便有真假之分。
是的,没有一只会被人左右的鹰。那么,请用你的鹰眼发现你的真读者。 较之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式展开议论,此文以“鹰”设喻,生动形象,颇有新意。作者将“麻雀”与“鹰”作对比,一个被舆论左右,习惯于“飞不高”的心理暗示;一个凭自身傲气和独立鉴别,展翅高飞。两种动物,两种选择,两个结果,高下立判,自然得出了“请用你的鹰眼发现你的真读者”的结论。
三、布局上的形散神聚与灵活自由
议论性散文的布局比较灵活,往往“形散神不散”,由若干片段按一定的章法衔接而成。需要留意的是:文章的“神”(多为“内心感受”)要能串得起全部内容;同时,全篇所写应当指向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以体现“散”的特征。如作文《春满园》就是范例。
【示例】
我们每个人本都是单一的,因为我们要与自己的个性与性情厮守一生,但我们的生活也正因为这无数个单一而不同的个体变得丰富多味。
然而,也许有人会质疑:难道人生中的丰富味道,只能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才能获得吗?我想,不尽然。我们同样应该向内探寻,从自身发掘能带给自己惊喜的百味。这首先取决于我们的履历与经验,思想的成长、精神的独立强大离不开我们的亲身体验。屡次遭贬谪的刘禹锡,即使只剩下一桌、一床,过着让常人难以忍受的贫寒生活,但他抱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态度,坚持从园中的树木花草中寻找自然生机的味道,从史传经文中寻找精神世界的快乐,终写下了浑然天成的《陋室铭》。调和人生旅途中的喜怒哀乐,是让我们的生命得以更加纷呈绽放的秘诀。
本文浸润着美,又充盈着理性昂扬的思想、严谨的思路和优雅的语调,共同合成了这美与理性“调和”的篇章。作者开篇亮出论点后,借助“难道人生中的丰富味道,只能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才能获得吗”这一质疑来过渡,从“与他人的交往”论及“向内探寻,从自身发掘能带给自己惊喜的百味”,作文步步为营又头头是道,从容且大气,可谓形有序而神如炬。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9lA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