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药基本知识有哪些?》,欢迎阅读!
中药基本知识有哪些?
中医就是指中国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中医专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控制。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基本形成,不仅在保障劳动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还对朝鲜族医学、越南东方医学等医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医是中国古人和疾病斗争的经验与理论知识,在古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思维的指导下,经过长期医学实践所逐步发展起来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在阴阳学说和中医五行学说基础上,将人体看做是气、形和神统一体,通过四诊,对疾病展开分析。借助辩证治疗的原则,选择合适的中药,配合中医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达到治疗效果。中药一般是中国产出,极少数中药源自于国外。
作为我国传统药物的称呼,中药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非常普遍。在古时候,人们把中药称之为是本草,近年来人们关注养生,讲究天然药物保健之道,尽可能在服药要同时减少给人体带来的毒副作用。所以中医中药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也掀起全球性的中医热。中药作为传统医学重要构成部分,对中药的基础知识进行了解,能够对中华民族医学有深入了解,今天跟着文章看看吧!
中药的含义看这里
中药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动物药(内脏、皮、骨、器官等)和矿物药组成。因植物药占中药的大多数,所以中药也称中草药。三国魏嵇康《养生论》:“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晋张华《博物志》卷七:“中药养性,谓合欢蠲忿,萱草忘忧。”
要对中药进行深度了解,那么就不得不提及中药药性。中药药性包括四气五味,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药石的滋味能通过口尝而觉察到,于是药食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物,有味必有气,有气斯有性。药性的五性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口味,所以也对应不同的治疗效果。还有一些药物会有一定的涩味,五味与五行配合五脏之间的联系,能够实现酸入肝、
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的效果,所以将五味的作用和主要病症进行如下描述: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泻火存阴等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故本草文献常以酸味代表涩味功效,或与酸味并列,标明药性。
中药的疗效和服用禁忌
大部分的中草药疗效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检验现已被科学研究所证实,也有些中药中的有效分子和分子结构也已经能够全部或部分地了解清楚。为了保证中药的疗效,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对药物栽培、采收、加工、炮制、贮藏和保管等方面都积累丰富的经验。
禁忌1:药物本身
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而导致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的结果。中药治疗疾病的偏性是多种多样的,将其复杂的性质与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有毒无毒等,药物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再加上中药方剂是将不同的中药混合。在这个过程中,药物需要针对病症才能发挥效果,患者千万不能随意的服用中药。
服用中药过程中的禁忌非常多,先是中药配药的禁忌,某些药物因配方后会出现相反相恶的关系,一定要高度重视;中药对比西药的副作用相对少,但孕妇服用药物时也一定要注意避免因为服用药物出现动胎、堕胎等危险。怀孕后的妇女对大寒大热,破血祛瘀和毒性较大的药物,耐受力极差,相关药物一定要禁用。
禁忌2:服用过程
服药期间一定要忌口,这样才能提高药效,例如热性病治疗期间一定不能服用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皮肤病患者在服用期间不能吃鱼虾、鹅肉和辛辣刺激
的食物。中药汤剂一定要尽快服用,千万不能过夜服用,因为中药中含有淀粉、糖类、蛋白质、维生素等各种成分。这些成分在煎煮时都会融在汤药之理,温热服用一半之后间隔五个小时左右再服用另一半,如果过夜后存放时间过久,服用会使药效降低,也会让空气温度、时间和细菌等因素污染药物,会影响药效。一旦细菌繁殖滋生,导致药液发馊变质,服用后反而无法达到治病的效果。
除此之外,在服用中药过程中,加糖服用是不当的,很多人服用中药时,因为感觉中药汤剂苦口难以下咽而加糖,但是一些中药是不能加糖服用的,加糖后虽然降低苦味,但同时降低了药效。不同口感的中药有不同的药效,加了糖之后会改变药性,进一步影响疗效。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9it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