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国房地产市场分析论文》,欢迎阅读!
我国房地产市场分析论文
2007年,针对房地产市场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中国政府加强了调控政策,但同时房地产市场土地供应量不足,多种需求集中释放,投资投机需求大量入市,地价房价“倒挂”现象严重,导致全国房价总体涨幅较大,部分热点城市房价持续拉高。物价上涨、通货膨胀预期和相对于资产价格的货币贬值,从紧的货币政策,资金流动性过剩,外资投资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扩张等,是影响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因素。2022年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的支撑因素没有根本改变,供应紧张的状况将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预期逐渐向好。
2007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运行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全国房价总体涨幅较大,部分热点城市房价持续拉高,供不应求是主因
2007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总体上价格涨幅较大。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二手住房的销售价格持续走高,8月份,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0%,二手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9%,部分热点城市房价上涨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速。
我们分析,导致2007年房价高涨的原因主要是供不应求。一方面,供给量大幅度下滑。2007年1~6月,全国房屋竣工面积增速低于房屋销售增速,商品房销售面积2.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1.5%;房屋竣工面积1.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1.1%;截至2007年6月,住宅竣工面积连续30个月低于住宅销售面积。以北京为例,新建商品住房供应自2005年以来持续减少,批准预售面积由2005年的2205万平方米下降至2006年的1706万平方米。另
一方面,需求快速膨胀。资金流动性过剩导致投资性需求增长较快。同时,在房价快速上涨的趋势下,自住性购房者提前入市,也造成需求骤增。
(二)土地供应量不足
近两年来,土地供不应求的态势仍在持续,造成市场供求总量失衡,形成供不应求的市场预期。土地供应量的不足表现在两个环节。
1.土地出让面积不足。以北京为例,2005年,计划供应的商品住宅用地为1750公顷,而实际入市的只有900公顷,仅为计划的51%;2006年,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用地计划供应合计为1900公顷,实际供应为1031公顷,仅为计划的54%。
2.开发企业囤积土地导致出让土地无法全部形成当期的有效市场供应。根据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部的报告,2001年初至2007年5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累计购置土地面积21.62亿平方米,但实际仅开发完成12.96亿平方米,不足购置面积的60%。特别是上市房地产公司成为大规模囤积土地的一个主要力量。这是由于土地储备量是投资者衡量上市房地产公司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很容易从公开市场上募集大量资金支持大规模购置并囤积土地。
(三)多种需求集中释放,投资投机需求大量入市 在房价快速上升的过程中,多种需求集中释放。
1.改善型需求。高收入家庭对改善型需求的支付能力比较强,家庭收入越高,利用自有资金购房的比例越高。据对某城市的调查,高档商品房一次性付款的比例高于贷款比例,一次性付款的比例一般达到60%以上;而普通商品房的贷款比例高于一次性付款的比例,贷款的比例一般达到60%以上。这使得中低端需求和初次购房需求受到挤压。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9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