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孩子犯了错应该惩罚吗?(育儿经)》,欢迎阅读!

小孩子犯了错应该惩罚吗?(育儿
经)
小孩子们犯错是常有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要看孩子对犯错的态度,是否能够及时的改正,及父母的教育方法是否正确等等,以下就让我们来看个小实例,了解下小孩子犯了错应该怎么办吧!
有奖就必然有惩,惩罚是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谁也不想养出一个无法无天的孩子,只要惩罚运用得当,就可以帮助孩子懂得必须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只是,我们真的会惩罚孩子吗? 设定规范
幼儿园老师向我反映,熊壮壮最近经常打小朋友。情况基本一致,都是小朋友无意中碰了他、撞了他,他便以拳脚回应人家。入园须知
回到家后,爸爸批评他:“你不能打小朋友啊!这样做就不是好孩子!”熊壮壮不服:“他们先招惹我的!”
我制止住孩他爸,问熊壮壮:“是不是今天乐乐搬小椅子碰到你了?”他点头称是。我又说:“那我觉得他肯定不是故意来碰你的,他只是不小心,你就把他打哭了,他多委屈呀!”
熊壮壮有些迟疑,但还继续嘴硬:“他就是故意的!”
“你怎么知道他是故意的?”我的语气严厉了一些,他不吭声了。当然,我也清楚,孩子有些时候的确分不清小朋友是故意还是无意的,所以,我接着说:“今天老师已经批评过你了,我就不再多说。但我以后不想再听到你打人的事情发生,如果你分不清小朋友是故意还是无意的,我可以告诉你。”接着,我和他模拟了几出小朋友之间发生纠纷的场景,他好像有些明白了。
几天后,我再问熊壮壮:“这几天跟小朋友友好吗?” 他说:“好着呢!”
“那人家要是跑过来把你撞了呢?”
“我就说,你小心点!他应该说‘对不起’,我说‘没关系’”。
这件事让熊壮壮知道了一个行为规范:如果别人只是无意中伤害你,你就不能去伤害对方。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由父母为孩子设定行为规范。父母应该了解孩子不当行为的背后所隐藏的情绪,比如有的孩子摔玩具。然后,再让孩子明白某些行为是不适当的,而且是不被容忍的,并指导孩子思考一些比较适当的方法来处理负面的情绪。
规范的“三区段”
要让孩子知道,并非所有的行为都是能够被接受的。因此,父母的职责是对行为设定规范。父母应该根据自己和社会的价值观给孩子立规矩,可考虑使用“三区段”方式:
绿区:是被认可及合适的行为。这是我们要求孩子采用的行为、允许孩子去做的行为。
黄区:是不被认可的不当行为。但是,由于特殊的理由也能被容忍。比如孩子在生病的时候可以睡懒觉、在周末的晚上可以多看一会儿动画片。
红区: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的行为。包括会危害自身或他人幸福的行为,也包括不法的、邪恶的、不道德的和其他不被社会接纳的行为。
在对不适当的行为设立限制时,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遵从或违反了这些规定的后果。良好行为的后果可以是正面的关切、赞扬、特权或奖赏,不良行为的后果是不予关切、特权的丧失或没有奖赏。 全家遵守规范
我们定下了孩子的行为规范。当然,这个规范要基于爱,要合理,要让孩子能够看明白,而这些规范通常指的就是“家规”。
朋友的儿子两岁了,能上餐桌吃饭了,于是她就要求他:“在吃饭时,不准随便离开餐桌,不准玩玩具,但可以坐着不吃。”作为规则,两岁多的孩子应该能明白了,至于合理与否,朋友的解释是:“不吃只会影响到他自己,而离开餐桌、玩玩具,我们就得管他,影响了我们正常进餐。我就是要让他从小明白,你可以影响你自己,却不能影响别人。”
规则定好了,便要求所有照顾孩子的人都去遵守,否则,一看见孩子不吃饭,奶奶就急着去喂,那么孩子又怎么能接受和适应这个“家规”呢? 违反规范就惩罚
当孩子违反规范时,便要受到适当的惩罚。运用惩罚的方法时,必须注意下列几项:
1 在不当行为发生时,当场予以批评
也就是说,对孩子犯错一定要“抓现行”,越小的孩子越应如此。否则,等你什么时候想起来再去批评孩子,小孩子也许已经忘了他干的坏事,而大孩子则已经想好了应对你的“策略”。
2 要说明行为不当的理由和后果
到底是违反了规范本身,还是其他超出“家规”范围之外的、不能被接受的不良行为,这些行为有什么后果,都需要给孩子讲明白。 3 不宜采用“比较式”批评
也就是说,少说“小明都不睡懒觉,你为什么还睡呀”之类的话。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家庭环境也不同,这样的比较常常有失公允。 4 不要批评孩子不会做的事情
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学习中,孩子半天学不会,父母就容易说出“你怎么这么不认真”之类的话,其实孩子未必是不认真,只是暂时学不会而已。 5 不要借助他人的权威来批评
“等你爸爸回来再收拾你。”“明天我把你的表现告诉老师去。”这样的话只会让孩子看出你的苍白无力,他才不会怕你呢! 6 批评要简明扼要,一语中的
有的父母长篇大论说了一车,孩子也没明白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孩子还没有那么缜密的思维来消化你的论述,最好的办法是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到底哪儿错
了、为什么错。
正确运用惩罚手段
对于0~3岁婴幼儿来说,“暂停”是一个很普遍的行为不端的后果。正确使用的方法是,孩子被短暂地隔离,不得与同辈及照料者有正面的接触。假如能正确地运用这个方法,就可以很有效地帮助孩子停止不当的行为,然后平静下来,并有一个比较正面的的新开始。
很不幸的是,太多家长和照料者都不会正确地运用“暂停”,他们除了隔离,还加上粗暴的言行,让孩子感到被排斥和被侮辱。这种损伤人格的做法,其实并不会带来多大益处。
另一个家长常用的惩罚手段就是打一顿。许多打孩子的父母解释,他们这样做真的很见效,孩子立刻就老实下来。其实,许多孩子正是为了避免皮肉之苦才遵从父母的。这种责打措施虽然在短时间内能马上见效,却葬送了教导孩子学习自我控制及解决问题的机会。
另外,打孩子还常常会造成反效果。因为它使孩子感到无力、不公平,还有可能怨恨父母。在挨打之后,孩子思考更多的是报复,而不是自我改进。还有挨打之后羞辱的感觉,也可能使孩子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或者计划如何避免在下次再犯时“被逮到”。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9c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