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外语类课程的思政元素融贯》,欢迎阅读!
外语类课程的思政元素融贯
新时代需将价值引领融贯外语人才培养全过程。讨论外语专业的核心内涵与育人核心要素,强调外语教育中的国家意识、国家安全,强调外语专业的跨学科特点、跨文化能力、思辨与创新综合素养。以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分析外语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应,力求在外语类课程中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
一、将价值观引领和知识能力素养融贯外语
人才培养全过程所有课程都应体现价值引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根据外语专业特色,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拓展专业课程,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二、外语类专业核心内涵与育人核心要素 (一)外语类专业核心内涵
《春秋穀梁传·僖公二十二年》记载:“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华盛顿大学出版的《语言和行为》一书的作者Bikerton认为:“语言赋予人类特殊智力和行为。”因而外语专业应培养讲政治、通外语且人格健全的人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厚德载物”都说明“德”是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德”即×克×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和中华传统美德。语言的物质载体是语音,语言的书写符号是文字,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汇,语言的结构规则是语法,语言的表达内容是语义,语言的运用特点是语用。外语专业聚焦语言、文化、社会、宗教、政治、经济、历史、民族、科技、教育等,这些都是课程思政元素内容的切入点。
(二)育人核心要素:国家意识和国家安全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胜任力、家国情怀、国民素养、国家意识、国家安全观,帮助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家意识和文化自觉。外语教育是推进语言治理和塑造国家意识的重要手段。维护国家立场、坚定文化自信是外语研究者构建国家意识的关键。语言治理需要防范和抵制不良文化影响,逐步增强国家语言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课程思政力求政治方向性、价值导向性和文化引领性贯通融合。在教学实践中,应凸显课程思政的国家意识本质,融贯国家意识元素,树立国家意识教育理念,开展国家意识实践,构建外语学科国家
1 / 3
意识话语体系。
(三)育人核心要素:跨学科特点、跨文化能力、思辨与创新综合素养 《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了学生培养的素质、知识、能力要求。在素质要求方面,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三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及学科基本素养;在知识要求方面,外语类专业学生应掌握外国语言知识、外国文学知识、国别与区域知识,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体现专业特色。
三、外语类专业的课程思政
(一)外语专业教育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述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又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二)外语类课程的特点和结合外语专业课程特点的课程思政
1.外语类课程的特点。语言是思维和文化的载体,承载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具有丰富的学科内涵,构成外语类课程的思政元素。
2.结合外语类课程特点的课程思政。在外语学科教学中,要在中外文化、东西方思想文明对比中,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国家意识、责任与担当。在方法上,把立德树人潜移默化地融贯教育教学各环节;在落实上,课程思政要落实在课堂的教与学、师资水平的提升中。课程思政的融贯,体现在专业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体现在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的结合,也体现在教师道德情操、个人魅力、学术修养和育人方法的有机融合。
(三)外语类课程思政的方法、关键主体和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1.开展外语类课程思政的角度、深度和温度。课程思政建设,要从中国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弘扬中国声音;要从文化深度出发,关照现实和热点,帮助学生理性思辨;要从教师温度出发,让学生在习得知识中感受教师魅力。通过课程思政,打造育人“金课”,导思想、导人生、导学业,坚定学生的文化
2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9bY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