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当前新的社会阶层凝聚力工作挑战及应对》,欢迎阅读!
当前新的社会阶层凝聚力工作挑战及应对
作者:李雅琼
来源:《党政论坛》 2020年第9期
李雅琼
[摘 要]随着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新兴业态出现,新的社会阶层在数量上达到一定规模且对社会发展有较强影响力。做好新的社会阶层凝聚力工作有利于实现社会秩序稳定。为此,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实现新的社会阶层凝聚力工作常态化管理。树立社会化观念,高度重视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的选拔和培训工作。此外,拓宽多元化政治参与的渠道,结合新科技发展,实现凝聚力工作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新的社会阶层;凝聚力工作;制度创新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新兴业态以及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新的社会阶层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着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发挥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在公共事务的治理机制上实现社会新阶层有序参与,值得我们探讨。
一、做好新的社会阶层凝聚力工作的重要作用
新的社会阶层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组成,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支持者、推进者,不断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市场经济的拓延和前进,是现代经济的导引者和推动者;拥有很强的参政欲望和提出决策的意识,拥有拼搏的热情,更有奉献社会、回报社会的自觉性,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阔而深远的影响:
1.有利于提高社会的创造力和活力
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新兴业态以及新的社会阶层,是改革开放和新技术革命催生的新生力量。新社会阶层在市场竞争中培养和形成了自主自立精神、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等优秀品质。新的社会阶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关注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活力。
2.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在于广大中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新的社会阶层由职业不同、财产不等、文化水平各异的人群组成,尽管具有不同的具体利益诉求,但是他们同样有着强烈的政治参与意愿。在新的社会阶层中间开展凝聚力工作,为他们提供参政、议政的机会,一方面有利于该群体更好的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自己应负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也为党和政府了解该群体的利益诉求提供条件,形成双向互动机制。这些都将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
二、新的社会阶层对凝聚力工作带来的新挑战
1.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来源广泛,身份多样且思想形态差异性大
一方面,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为一个社会群体难免会受到社会成员普遍心理的影响,认为他们属于社会强势群体,不需要给予更多关注;另一方面,相关单位对新的社会阶层的凝聚力
工作的重要性依然认识不清晰,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畏难心理和保守思想观念,存在认为对新的社会阶层凝聚力工作无从下手且无妨大局的错误认识。
2.新的社会阶层凝聚力工作的联系协调机制缺乏高效
由于新的社会阶层数量众多,分布分散,职业多样,大多数和政府部门及其相关单位没有隶属关系,相关部门与新的社会阶层欠缺有效沟通和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情况掌握不多、了解不深,这给开展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3.参政议政平台及参与机制缺乏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应建立吸纳和参与机制,将他们有效地组织起来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然而,其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的党员人数偏少,党员参加组织活动比较困难;其二,当前有关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社团组织还比较薄弱,不少地方社团组织没有正常运行,无法有效代表其利益诉求;其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流动频繁,缺少相对固定的联系。其四,当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政协参政议政中,主要是通过其所在民主党派或科技、经济等身份界别来参政议政,参政议政的渠道极其有限。
三、完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凝聚力工作的方法与路径
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使得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更广、领域更宽、任务更重。创新思维也就成了做好凝聚力工作的当务之急。
首先,坚持党的领导,实现新的社会阶层凝聚力工作常态化管理。统一战线既是党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也是新时期对新的社会阶层进行凝聚力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向。加强党在新经济组织领域和新的社会组织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对凝聚力工作的领导和督促作用,发挥基层凝聚力工作的作用和优势,及时防范和化解矛盾、促进交流,促进新的社会阶层健康稳步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同时为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政治环境。根据新的社会阶层凝聚力工作多层次、宽覆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必须坚持“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方针,在领导力量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升党的领导能力与治理能力;在社会政治环境上,营造宽松的政治环境,消除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思想障碍,保障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依法享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在工作条件上,保障工作经费,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
其次,适应新的社会阶层凝聚力工作社会化的理念,树立大凝聚力观念。相关部门可举办一些宣传活动,使社会认识到新的社会阶层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及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纠正对新的社会阶层凝聚力工作无关紧要、无妨大局的错误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做好新的社会阶层凝聚力工作的“重要论”和“有为论”的科学思想。开辟新的工作渠道和载体,实现以社团为纽带、以社区为依托、以民主党派为载体、以工商联为主渠道促进新阶层凝聚力工作社会化。
再次,高度重视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的选拔和培训工作,拓宽多元化政治参与的渠道和途径。①在观念上,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党外干部培训的总规划上纳入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的培训教育工作;在机制创新上,重点培训新的社会阶层中为骨干的党外人士,提高其政策理论水平和参政议政的能力。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和营造氛围,不定期举办培训班,学习统一战线知识与政治素养;在培训内容上,结合最新的经济、企业管理、法律、科技知识,把诚信、守法、爱国、敬业作为培训教育的主要内容。积极推动新的社会阶层广泛而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回应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诉求、表达其政治愿望的合法方式。继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创新参政议
政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拓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政治决策和政治管理的渠道。同时,加强新的社会阶层的党建工作,在新的社会阶层组织中建立行业党委。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优势,积极探索与创新新的社会阶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与方法。
最后,建立健全新的社会阶层凝聚力工作的工作机构和统筹机制,结合新科技发展实现工作方法的创新。要研究建立社会多主体与相关部门相互协调配合的工作联动机制。在参与主体上,建立党政部门、共青团、工会以及社区、行业协会、社团组织的共同参与的途径;在利益表达渠道上,推动联席会议制度、相关部门与新的社会阶层中党外代表人士的联谊制度等改革,及时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此外,要运用互联网等新兴传媒技术,探索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统一战线网络体系。将线上问政和线下交流结合起来,将平台建设和内容建设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构建网上、掌上和实体空间融合发展的工作新格局,促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网络凝聚力工作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逐步实现科学化;特别是运用大数据分析的方式,发挥新兴媒体的优势特点,掌握网络凝聚力未来发展方向。
注释:
①张元、洪晓楠:《基于智能网络的党外青年知识分子政治引领策略》,《当代青年研究》2020年第2期。
(作者单位: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熊易芳)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9W3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