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 读后感

2023-03-18 00:36: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乡土中国 读后感》,欢迎阅读!
读后感,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

一、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祖籍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49年后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曾获美国马林诺夫斯基纪念奖、菲律宾“麦格赛”社会领袖奖等奖项。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民族与社会《乡土重建》等。其中,《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二、写作背景

《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所“乡村社会学”课程讲义内容整理结集而成的,全书主体共十四篇文章,站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了解了那时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中国。一个以农业这种生产方式为基础而产生的聚居,由于聚居,便会有群体间“熟悉”的关系;这种“熟悉”再联结血缘和地缘等因素,乡土社会的结构才会是“差序格局”;因为“熟悉”和“差序格局”,所以维持乡土社会结构的就必然是“礼治秩序”;乡土社会的本色——经验社会决定乡土社会的变迁是很缓慢的。

三、内容简介 1.主要内容

《乡土中国》的内容具体的说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课程讲义中整理出来的一部分,14篇论文:《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2.各篇简介

第一篇 《乡土本色》,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原因及特点。作者从


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切入,探讨了乡下人的“土气”所涉及的“信用”以及中国乡土社会发展的农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礼社会和法理社会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在这里礼俗社会指的是“熟悉人”社会,是带有乡土性的;而法理社会则是“陌生人”的社会,是“机械团结”。通过这两种社会的比较,赞扬了乡土社会的“本色”——土气。

第二篇 文字下乡》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语言相比于“特殊语言”(包括表情、肢体动作等)所天生固有的局限性,从而反思文字下乡运动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必要性。

第三篇 《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土社会没有文字发展的土壤,同时为被指作“愚”的乡下人作辩护。

第四篇 《差序格局》,阐明了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作比较。介绍了中国乡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石子投入水中的波浪式)的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差序格局。

第五篇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国差序格局下,缺乏团体道德,指出道德体系中最大的特点——私。

第六篇 《家族》区别了“家”“家族”并具体论述了它们的结构、原则及功能。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家族主轴是纵的,而夫妻成了配轴。

第七篇 《男女有别》,阐述了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爱情观,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

第八篇 《礼治秩序》,说明了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乡土社会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礼治社会中人们是主动的服于成规。

第九篇 《无讼》,点明了中国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法治秩序与礼治秩序的矛盾,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下产生了很多的副作用。

第十篇 《无为政治,论述了社会冲突中的“横暴权力”与社会合作中的“同意权力”,但在农业性的乡土社会中“无为”的政治是最现实也是最理想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9Un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