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促进儿童科学活动能力发展的支架策略》,欢迎阅读!

促进儿童科学活动能力发展的支架策略
蔡志华
(菏泽学院学前教育系,山东菏泽 274015)
【摘要】:以“支架式教学”为理论基础,针对学前儿童科学活动能力发展的问题,文章以为为教育活动提供适当的背景知识和信息,提供多种形式的认知对象,指引儿童习练活动中常用的方法、注重儿童同伴的合作与分享策略和程序,在教育活动中给予必要的提问和引导,提供给儿童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等方面,综合阐述了促进儿童科学活动能力发展的支架策略 【关键词】:儿童科学活动,支架策略,最近发展区
1
一、何谓“支架式教学”
“支架”原意为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根据这个建筑隐喻,心理学家伍德最先借用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或有成就的人对某人的学习过程所施予的有效支持。后经布鲁纳等人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支架式教学”模式。
目前,“支架式教学”比较流行的定义为:在教学中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主要教学模式之一。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目前已达到的水平,一种是潜在可能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中,教师要介入学生的发展,就必须找到最适宜的介入点,最近发展区为教师的介入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空间。支架式教学提出以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师介入的空间,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教学。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探索、会话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能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教学方法。所以,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的支架应该是动态的,教师应该随着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而逐渐撤去支架,将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转移给学生。
可见,“支架式教学”认为,儿童的学习既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有教师适当介入,提供帮助支持的过程。教师的教是支持、协助、引导,儿童的学是他们在教师的支持、协助、引导下不断建构自身。提供支架的过程包含着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交互作用,教学就是这样一个儿童积极互动,合作构建的过程。
1
作者简介:蔡志华(1979.9— ),男,江西鹰潭人,菏泽学院学前教育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现代教育理论。
二、在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实施“支架式教学”的必要性
幼儿时期是一个对世界和自身产生强烈好奇心的时期。杜威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究本能”,孩子们天生爱探索,对许多事物感兴趣。但是在自发状态下,儿童自己的调查和探索的潜能并不能够全面的体现,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架来激发和唤醒,让非自觉的科学活动成为自觉。如果错过了潜能激发的关键期,潜能的唤醒就会变得更加困难,即使日后再度唤醒,效果也可能大打折扣。而适当的“支架式教学”则可是帮助儿童实现先天与后天,先验(遗传、集体无意识)与环境、教育的对话。同时,幼儿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容易单方面的对科学现象及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作用很强,需要教师从旁引导,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科学经验的能力。因此,“支架式教学”可以帮助儿童在最近发展区内成长,对儿童的科学教育活动具有深刻的启示与指导意义。
三、促进儿童科学活动能力发展的支架策略
一、为教育活动提供适当的背景知识和信息
对一个科学问题的感知与理解,虽然可以也应该从儿童的直觉和第一印象开始,但较深入的体验和理解往往需要必要的相关知识背景和经验背景的支撑。此时,介绍一些与科学问题相关的故事或者趣闻,就成为一种必要的用以传递信息的知识型支架。
知识型支架的使用一方面可以开阔儿童的视野,使儿童获得必要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帮助儿童更好的把握和理解对象;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理解和探究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提供给儿童相关背景知识转化为幼儿可以理解的内容和语言,并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传递给他们。 二、提供多种形式的认知对象
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着惊奇,不仅喜欢触摸、摆弄、操作,还会提出种种问题,表现出他们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所以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科学现象无处不在。如:天上为什么会有彩虹,蚯蚓吃什么,壁虎在墙上为什么掉不下来……正所谓琳琅满目、俯拾即是。因此,教师只有提供多种形式的认知对象,才能很好的满足儿童无穷尽的好奇之心。多种形式的认知对象主要包括大自然和周围生活中的人、事、物,其中探究的和调查的场所可以是在教室,也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馆,科学馆和展览馆等教育设施。
三、指引儿童习练活动中常用的方法、策略和程序
儿童在面对一个科学问题进行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实际上同时也就是一个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而所有的问题都是包含三个基本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需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和障碍。存在的限制和障碍去除是整个问题解决过程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儿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9Sg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