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谈幼儿园保教工作中对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

2023-01-26 10:16: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文:谈幼儿园保教工作中对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欢迎阅读!
幼儿园,日常,幼儿,习惯,培养
以习惯促成长

—谈幼儿园保教工作中对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 摘要: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好的习惯是促进幼儿面发展的基石,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习惯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就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谈一些认识和想法。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行为习惯,策略

好的行为习惯是个人素质和修养的体现。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必将收获一种命运。”培根也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可见习惯的力量,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影响之大,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下面,结合多年的幼儿保教经验,我来谈一谈幼儿园保教工作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习惯养成教育幼儿园的保教工作

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可见,幼儿期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保教即保育和教育,是幼儿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最重要的奠基时期,幼儿保教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幼儿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我们应该把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保教工作的核心,借用巴金先生的一句话“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

二、在保教工作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几点注意事项 1

教育幼儿勤洗手、讲卫生的童谣《洗手》“自来水,清又清,常洗小手讲卫生。伸出手儿比一比,看看谁的最干净”等。 3 区分年龄特点,明确培养目标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做出了明确的要求,饮食习惯包括:定时定量、细嚼慢咽、不挑食、不偏食、不吃零食等;个人卫生习惯包括:洗脸、洗脚、刷牙的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保持服装整洁和环境整洁的习惯等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应该制定不同的目标。同样是关于手的清洁卫生习惯,小班幼儿只要在老师的帮助下将袖子卷起,按照“淋湿手——抹香皂——搓搓手”的步骤进行练习,掌握洗手的基本程序即可。而大班的幼儿不仅要能够自己洗手,还要了解清洁手的意义和清洁指甲的常识等。 4.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非朝夕之功,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幼儿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要善于捕捉幼儿好的行为习惯加以强化,对幼儿不良的行为习惯要及时纠正,决不能想起来就要求,想不起来就听之任之。正如亚里士多德说的:“总以某种固定方式行事,人便能养成习惯”我们就是要幼儿在长期的行为习惯训练中,不断巩固那些好的习惯,淡化消除那些坏的习惯。

三、在保教工作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1.创设行为养成的情境

我们以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划分了多个幼儿活动区,从活动区的背景布置到材料的投放等均考虑到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强化,例如在盥洗池的墙上画有宝宝爱


洗手的图画;在就餐地点的墙上张贴有珍惜粮食、文明就餐的图画;在园内多处放置卡通物的垃圾桶,配合教师编写的童谣,提醒幼儿把垃圾丢在垃圾桶里等。 2.结合教学活动进行习惯养成教育

幼儿园内多为36岁的幼儿,该时期的幼儿自控能力差,常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或一些好的行为没有及时巩固的现象,单纯的说教容易使教师和幼儿拉开距离,不妨设计一些教学活动来规范并强化幼儿的行为。例如,设计音乐活动《客人来了》在歌声中促使幼儿学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在社会教学活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中培养幼儿独立、自主地行为习惯;在语言课上让幼儿发言,说一说父母的工作和照顾家庭的辛苦,促使幼儿懂得关心父母等。

在我班的教学中,我还尤其注重发挥童话故事对幼儿行为的影响,童话是一种对幼儿极具吸引力的文学形式,其中拟人化的情节,生动且具有较强的行为导向作用。如利用《帮助朋友》教育幼儿对朋友要友爱互助;利用《乐嘟嘟之按时吃饭》教育幼儿养成好的饮食惯;利用《老爷爷的帽子》教育幼儿要学会关心他人等。 3.结合游戏活动进行习惯养成教育

游戏幼儿喜欢的活动,幼儿游戏中也较学习活动更为投入和专注,为了在游戏取得成功,他们都愿意遵守游戏的规则,若能将对幼儿的行为习惯的规范渗透在游戏规则中,使幼儿游戏的同时规范了行为,可谓一举多得。 为此,我为幼儿设计了“小医院”“小饭店”“小超市”“小巧手”“小车站”等区域活动。配合区域活动和游戏道具的使用,让幼儿游戏中获得快乐的同时,学会了使用礼貌用语和动作,学会了讲卫生,学会了热情待客,学会礼让朋友,学会了爱惜玩具、整理玩具,学会了关心他人等众多的优良品德和行为。幼儿游戏往往乐在其中,不厌其烦,这样通过游戏活动对这些好的行为多次重复,使之渐渐习以为常。 4.利用节日活动进行习惯养成教育

每年,幼儿园都配合节日搞很多活动,我发现这也是个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良好契机。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含义,根据这些节日的意义,我分别创设了不同的节日活动对儿童进行养成教育如利用“三八”妇女节教育幼儿要懂得尊敬妈妈、关心妈妈;“母亲节”“父亲节”当天,组织幼儿为父母亲赠送自制的节日卡片,上面写着“妈妈/爸爸我爱你,谢谢你给我:做饭、洗衣、洗澡等字样;在“国庆节”组织观看升国旗等活动,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环保日”组织幼儿自制玩具模型,培养幼儿爱护环境的意识等。 5.巧用鼓励促进行为习惯的培养

实践证明,父母和师长对幼儿的鼓励,是促进幼儿积极接受教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 首先,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一言一行中寻找,一旦发现幼儿的优点或好的行为,要及时鼓励,这也是改变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

其次,对幼儿的鼓励要真诚,发自内心。试想,当教师鼓励和表扬幼儿时,眼睛却望着别处,表情冷硬,相信这样的鼓励效果也是消极的。因此教师在鼓励和表扬幼儿时,要真诚,并将这种真诚传达至幼儿的内心。例如要运用多种鼓励形式,除了语言鼓励(真听话、真勇敢等)还要恰到好处的运用表情鼓励(微笑、点头等)手势鼓励(鼓掌、翘大拇指等)和身体接触性鼓励(抱一抱、摸摸头等)这样能够更深层次的使幼儿受到感染,起到积极的教育效果。

再次,鼓励要有具体的内容。我们都知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是很多时候却未必做好了对孩子的鼓励和表扬。很多家长和老师常会说“真棒!“真乖!无论孩子做了什么,只要应该表扬的时候,就一律是这样几句。殊不知这样苍白的表扬孩子也会厌烦,并不利于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巩固。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9H7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