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形势下我国物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欢迎阅读!

新形势下我国物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物流业在现代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
地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显著提高,是一个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朝阳行业。文章结合我国实际分析了物流产业发 展的经济效应,对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新时期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物流产业经济效应战略
【中图分类】F259. 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777(2007)05-0008-02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物流产业将呈现加速发展趋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不断提高,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经济增长点。2005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为1.2万亿元,同比增长12.500,明显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说明我国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在不断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在加速发展, 物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因此,探讨我国研究物流产业发展的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物流产业的经济效应
(一)发展物流产业,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为了增加竞争力要大力发展核心业务,企业分工趋于专门化,这也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将有利于物流的专业化、规模化、合理化,从而提高物流
系统的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特别是在中国加人WTO,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无论是在国际市场还是在国内市场,我国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全方位的国际竞争压力。加快 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强化物流领域的竞争能力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所有的我国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创造一个高效的物流环境,提供高水平的物流服务,从整体上提高我 国企业和经济的竞争能力,这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物流产业,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经济发展不仅有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还有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调整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一、二、三产业的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第三产业中,物流产业具有重要的地位,按现代物流的理念,将把国内的物流资源加以重新整合,按市场规律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形成新型的物流产业。这不仅能使传统的流通业加以改造,也促进运输服务方式的创新,使得传统的运输业、仓储业得到新生。此外,物流产业发展还会带动和促进许多相关领域的发展,如物流设备制造行业、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的发展等,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健康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 (三)发展物流产业,有利于促进劳动就业 同任何新兴产业的诞生和发展一样,现代物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也促进了劳动就业。随着技术的进步,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产业分化趋向深人,现代物流业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深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相关产业的经济增长,进而带动劳动就业的增加。从而推动了就业的增长。此外,物流产业包括了分销服务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仓储业、加工配送业、包装业、国际货贷业、第三方物流服务业等等。其从业人数不仅基数大,而且年年在增加,物流产业的加速发展必将进一步增加这一产业的就业人 员。
二、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物流产业尚处起步阶段
物流业在国际上已经形成独立的产业,在工业、商业、运输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物流业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一个 全新的产业正逐步形成。但由于企业界的长期封闭性经营,我国物流业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管理和物流服务水平低、效率差、成本高,许多企业对现代物 流思想和技术还知之甚少。加上我国物流企业在流通体制转变过程中未能及时转变经营观念,使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仍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二)物流企业物流运作水平较低 从1991年到2003年,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从5182亿元增加到24974亿元,增长了4.8倍,年平均增长14.4,低于GDP平均增长速度(15.50o)。但这种增长势头趋于减缓,特别是1997年以来增势明显放慢。从物流总成本占(MP的比重来看,从1991年的240o,下降到2004年上半年的21.9%0。而目前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这一比例一般为10%左右。这反映出我国物流运作水平是极为粗放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低,经济增长付出的物流成本太高。按照2003年我国物流总成本的比例约为21.4,如按每5年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下降2%计算,即2008年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为约19.40o,2012年,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约为17.4%,发达国家现在社会物流成本约为12%左右,如果按这样的发展速度,中国物流业要达到发达国家的物流水平至少要20年的时间。 (三)我国物流企业规模偏小
当前,我国许多物流企业本身规模偏小,资金、营运能力上先天不足,却追求盲目多角化经营,结果陷人债务包围,难以维继。现代经济学已经证明经济效益与企业规模既无正关 系,也无负关系,应该承认低成本是我们的优势,但在今天,竞争的根本在于服务质量。况且随着差别需求的增加,小规模企业更加难以负重。从提供服务的差异程度来说,在我国物 流业中,物流的专业化程度低、物流服务内容有限,功能单一,绝大多数物流企业还不能提供综合性、全程物流服务。
三、加快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物流产业集群战略
产业集群是是指围绕同一产业,相互关联(互补、竞争)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区域内集中连片,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渠道甚至最终用户)、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的有机体系。从国内外的实践可以看出,产业集群迅速发展的地区,往往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水平都明显快于其他地区,因此,新时期我国发展物流产业,必须重视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通过政府、社会、企业的共同作用为产业集群提供一个完善的成长环境。一是充分利用市场规律,辅之以适当的政策措施,调动市场发展潜力。二是规范市场,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在产业集聚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政府应该注重加强物流行业的法规建设,规范竞争,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充分吸引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积极培育产业发展的基础。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不断进行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发展物流产业的咨询、信息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传递、技术咨询、创业指导等,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四是重点扶持一大批规模较大、发展潜力较强的物流服务商,带动中小物流产业者。鼓励物流企业发展增值加工服务,提升服务水平。 (二)实施物流产业重组与物流联盟战略 一是对现有物流产业进行重组。鉴于我国物流企业规模偏小,数量众多和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的现实,必须对现有物流产业进行重组。但笔者反对盲目合并,以大规模求规模经济。一部分具有竞争力的物流企业应该通过市场并购,建立起大规模、综合型物流企业集团。二是创建一体化的物流联盟。几家发展理念相同或专业互补的企业组成物流联盟,甚
至合并,这样可能形成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或与国外物流企业合资,吸取国外物流企业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以更好促使自身企业的发展。通过物流企业的联
合(水平一体化),以达到迅速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效果。通过垂直一体化方式,联盟各方可以建立起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物流企业由此成为工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这样,不仅有利于物流企业依赖于工商企业的规模性,扩大服务的市场容量,获取规模经济效益,而且也降低了物流企业与工商企业的交易成本。 (三)实施物流产业社会配送化战略 生产企业应减少对自己物流部门的投人,把更多的物流产业务交给第三方进行,大力发展社会配送中心和民营物流企业应成为这一战略的核心。这样做一方面顺应国际物流企业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最新趋势,另一方面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缓解就业压力。国有物流企业可以发展社会配送中心为契机,充分利用自身技术网络等先天优势,实现角色转换。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服务质量的改进。以邮政部门为例,其最具从事网上配送业务的先天优势,却因价高、速慢、服务质量差而让人望而却步。民营企业的参与对于市场竞争的良性循环,促进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的提升,增强我国物流产业与外国同行竞争的能力都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目前的关键在于必须给予其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活动空间。 (四)积极创新物流产业发展模式
当前,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创新思维,锐意进取,采取“政策引导+基础设施+要素创新”的物流发展模式进一步优化我国物流产业。一是政策引导。政府应当在对物流产业发展的规划和管理、政府对物流产业发展环境的优化、制定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等方面有所作为。当然必须指出的是,物流产业的发展规划必须经过科学的论证,与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相适应。二是基础设施。应加强对中心城市、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地区和口岸地区的规划,充分考虑各种方式的衔接和物流功能的配套,努力建成畅通、快捷、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网络,为发展物流产业提供支撑。在基础设施规划的基础上,还要突出建设新型、多功能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并关注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仓库等基础设施的布局、建设与运用。三是要素创新。物流要素创新是物流产业创新的本质、内在体现,也是物流产业竞争力提高过程中不断升级和创新的原动力,结合目前的情况,应该大力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物流技术,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推动物流技术升级和创新。 【参考文献】
[1]Ronald H. Ballo二企业物流管理一供应链的规划、组 织和控制[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戴维·丁·布隆伯格,斯蒂芬·勒梅,乔·B·汉纳. 综合物流管理入门「啊.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骆温平.第三方物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2001.
[4]骆温平.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 社,2002.
[5〕伍冉.现代物流产业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1].经济 论坛,2004,(03).
【收稿日期]2007-03-22
【作者简介】杨开伟(1980-),男,广西陆川人,崇左市邮政局助理经济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人力资源;
杨德云(1981-),男,海南海口人,广西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助理经济师,研究方向:体育产业、区域经济。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9Al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