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其对策》,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其对策
作者:李振
来源:《学习导刊》2014年第05期
摘要:大学生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社会问题,有人将大学生犯罪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在我国,大学生犯罪同样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大学生犯罪问题十分突出,大学生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如何针对性地预防大学生犯罪,已是一个十分关键且棘手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特点原因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是祖国的未来。然而近年来,大学生犯罪屡见不鲜,犯罪率不断上升,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深入了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探究其原因具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一、 特点
大学生犯罪属于青年犯罪的范畴,由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使得大学生犯罪不仅具有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更有其独特之处。
1、物质享受为目的,为了得到超过正常生活水平的物质享受而走上犯罪道路也是高校学生犯罪的一个主要特点。
2、犯罪数量逐年增加。据相关数据显示,从 1999 年开始,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开始上升。
3、犯罪人数扩大。在前几年,大学生犯罪主要来自民办大专院校,但是近几年开始重点院校犯罪也明显增多,其中,还有博士生和硕士生,而且,女大学生犯罪所占的比例也逐年上升。
4、犯罪类型多样化而且很多都是以财产和伤害类型为主,但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类型案件。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刑法》分则中规定的犯罪有10大类400多个罪名,而目前大学生犯罪已涉及5类共10个罪名。如盗窃、抢劫、诈骗、绑架、杀人、伤害、强奸等。 5、严重危害社会。高校学生年龄一般在 20 岁左右,体力、思维趋于青壮年,同时大学生犯罪开始向多样化和智能化发展,犯罪手段比一般犯罪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性以及高隐蔽、高危害性。比如大学生卢某就利用“黑客”软件,盗取某公司上网账号和密码,不仅自己使用,而且进行传播。 二、原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生犯罪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个阶层的关注,通过研究,也不难发现引起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思想。于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2、受社会不良文化影响。我们知道,优秀的文化可以提高人的思想,促使人们奋发上进,低级、庸俗的文化会腐蚀人的灵魂,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等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它有损人民群众健康的内容,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这种受污染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许多青少年正是由于剧情的指引从而完成与其年龄并不相称的违法犯罪行为从而走上犯罪。
3、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及产生挫折感。多数犯罪的大学生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比较差,行为冲动性比较明显,好感情用事,易产生挫折感。由于现在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一出生就受到全家人的关爱,生活上可谓无微不至,“全家人围着一人转”极易使他们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对于社会中的竞争、困难、挫折等往往缺少必要的心理准备,一旦受到挫折则缺少正确的判断和认识,造成心理的扭曲而走上歧途。 三、对策 1、加强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解决大学生犯罪的根本,从思想上解决大学生犯罪的问题,学校要使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引导学生遵从应该遵从的价值取向,并且帮助学生养成朴素的道德情感,使他们懂得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明确自由的尺度规范以及对社会的责任等等。目前,我国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很薄弱。对此,高等学校应增设法制宣传栏、宣传刊,采取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律常识教育。
2、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
学校应该针对大学生中许多人不知法、不懂法、缺乏法律意识的现象,强化法制教育。为了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从教育形式上除了开设法律课以外,还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开展学法、用法实践活动。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教育报告会、法制展览会、有奖征文、模拟法庭等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直观、生动、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 3、注重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提醒少数可能误入歧途的学生,争取避免或减少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作者简介和收刊地址 李振,男,汉族,天津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方向 参考文献:
[1]颜小冬:《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2页。 [2]颜小冬:《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3]吴殿朝:《中国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原因研究—基于“社会腱”视角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9、189-190页。
[4]赵文主编:《保护与发展—青少年维权和预防犯罪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4-138页。
[5]王明旭、李兴民编著:《大学生犯罪与干预》,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版,第28-29、40頁。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94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