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灌输与对话——两种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 》,欢迎阅读!

灌输与对话——两种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
作者: 谭小芳
来源:《新课程·上旬》 2012年第18期
文/谭小芳
摘 要: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和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的今天,作为师生教育交往的两种主要方式——灌输与对话,一直受到教育理论界的关注。从两种教育交往方式的内涵、人性假设、目的观、知识观、师生观等五个方面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它们的差异,提出教师应尽量抛弃灌输式教育,积极实施对话式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尤其是创新素质。
关键词:灌输;对话;教育;教育交往方式
灌输与对话作为两种相对的教育方式,深深地影响着我国当代教育实践。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作为教育领域的教师,不仅要深入领会两种教育交往方式的精神实质,而且要在教育实践中尽力抛弃灌输式教育,积极实施对话式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尤其是创新素质。
一、两种教育方式的内涵
灌输其义为:通过强制方法,使某些人接受特定的信仰(或信念),而不允许他们考虑其他的信仰(或信念)。灌输的三个最根本特征:单向性、强制性、封闭性。目前国内外教育理论界认为,灌输在所有思想流派中都具有一种消极意义,都把它当作贬义词使用。
对话是人类存在的方式之一。教育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基础上,以言语和非语言为中介而进行的话语、情感、思想等方面的双向交流、沟通与理解,促进主体双方取得更大的视界融合的一种交往活动。在对话中,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者,也从学生处获得教益,和学生一起共同成长;学生也不再是温顺的听众,在与教师对话中不断地进行批判性反思与创造,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二、两种教育方式的人性假设
灌输式教育是建立在“人性恶”假设之上的,即教育者在本能上更倾向于把受教育者设想得比较“恶”一些,认为学生总是不懂事、不自觉、不值得信任和尊重,必须对他们严加管教和约束。它特别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特别注重教师的权威。
对话式教育是建立在“人性善”假设之上的,即教育者在本能上更倾向于把受教育者设想得比较“善”一些,即认为儿童的天性是天真无邪和美好善良的,是值得信任和尊重的。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大大多于怀疑、表扬大大多于批评、宽容大大多于苛求、鼓励大大多于压制、自由大大多于约束。教师对学生比较友善,信任感较强,与学生的对立和紧张较少。由于学生所得到的信任和自由比较多,他们的自觉性、自控力和责任感也就比较强。对话式教育并不是教师把自认为或预先设定的不可置疑的东西由外向内灌注到学生的头脑和心灵中去,而是把学生头脑和心灵中本来就存在着的真善美的天赋由内向外引发出来。西方教育鼻祖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式的教育方法,最能说明对话式教育的内涵和底蕴。在苏格拉底看来,教育活动就像产婆接生,教师如同接生婆,学生如同产妇,胎儿如同上帝所赋予的真善美的“种子”,教育就如同“产妇”在“接生婆”的协助和引导下生产“胎儿”的过程。相对而言,西方学校的教育就是一种对话式教育,其教育氛围显得自然、灵活和随机得多,较少拘束,较少条条框框,较少形式主义。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都比较自由、轻松、活跃,灵活性
和应变性比较强,也不乏幽默感。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没有太多必须遵循的强制规范和统一要求,更不遵从什么一元化的真理观和价值观,在教与学的设计、教与学的内容和教与学的方式上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虽然学生在课堂上不必双手背后坐得笔直,虽然课堂秩序看似有些闹哄哄、乱糟糟,但学生在这种外在的轻松氛围下却会内在地感到轻松与自由,尤其是思想上的轻松与自由,比较主动,比较敢想、敢说、敢问、敢做,不必畏惧什么,这种教学氛围往往使得教学“形散而神聚”。
三、两种教育方式的目的观
灌输式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向学生灌输既定的知识技能、社会规范以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这是一种社会本位论,体现为一种对学生行为的约束和管制,把人当作社会发展的手段或工具,从而有意或无意地遏制个人的主体性,强调教育对人的驯化,使人无条件地机械地按照社会既定规则行事。这种教育抑制了学生的内在追求,抹杀了学生的生命自由与自主选择,使其变成了统治阶级的奴隶。这种教育把学生的创造力降到最低甚至抹杀其创造力,绝不会建议学生批判性考虑现实。教师的职责在于规范世界“进入”学生大脑的方法,任务是对已自发出现的过程进行组织,把学生认为能构成真正知识的信息存储物灌输给学生。
对话式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从教育过程的奴役和顺从状态下解放出来,成为学习自由的人。教育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温顺的听众,而是在与教师对话过程中不断进行批判性反思的主体,与教师一起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主体。教育不是通过“甲方”为“乙方”也不是通过“甲方”关于“乙方”,而是通过“甲方”与“乙方”一起,以世界作为中介而进行下去的。教育反对人们对其存在境况作宿命论式的认识,要求人们通过不断改造与探究现存世界获得人性解放。
四、两种教育方式的知识观
灌输式教育的知识观以反映论为其理论基础。反映论是以研究和讨论主体如何认识客体作为主要任务。它力求在人的思维、语言中对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做出正确反映和再现,力求运用演绎推理和经验归纳寻求普遍真理和事物的客观规律。出于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的把握和控制的愿望,反映论追寻认识结果——知识的客观性、确定性、普适性和公共性。在这种认识论看来,掌握了知识就等于拥有了征服世界的武器,知识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原本来源于人的知识,却作为已经形成的认识结果而外在于人,作为人所创造出来的符号反过来成为人的异化物,统治、压迫着人自己。
对话式教育的知识观抛弃了反映论的理论基础,而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明确指出,所有的知识作为认识的结果,在实质上都是“猜测性”知识,都是我们对于某些问题所提出的暂时回答,需要在以后的认识活动中不断加以修正和反驳。因此,没有一种知识可以一劳永逸地取得完全正确的地位,所谓“终极的解释”是根本不存在的。知识应被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察,它是流动的,而不是静止的。知识的价值不在于给人现成的东西,而在于给人不断创造的“起点”。它是由人创造出来的,需要不断地检验,不断地发展。知识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对话关系,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对话是人与知识联系的纽带。在学生与知识的对话中,学生与知识逐渐融合,并生成一个新的视阈、新的意义世界。人不再是外在于知识体系而存在的,相反是内在于知识,与知识融为一体的。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掌握知识,而是通过与知识的对话,在知识环境中寻求人生的意义。所以,重要的是人在知识中的感受、经历和体验,如何在知识中发展自我显得更为重要。学生在与知识的对话中,感受着知识所蕴涵的精神力量,与知识进行着精神交流。
五、两种教育方式的师生观
灌输式教育主张师生关系是单向的主客体关系,是二元对立的“我与它”关系。这种关系的突出特征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灌输的“知识容器”,接受教师的驯服。
对话式教育的师生关系是“我与你”平等主体关系,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我与你”关系不存在控制与被控制、操纵与被操纵的矛盾冲突,不掺杂任何私自目的,不把对方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而是真诚地赏识对方,欢迎对方,肯定对方,同时受到对方的赏识、欢迎和肯定。“我与你”关系意味着“教师上面讲,学生下面听”的师生关系结束,师生之间变成了一种真实的平等对话关系。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07.
[2]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Z].商务印书馆,2004:899.
(作者单位 广东省乐昌市城关中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8su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