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学语文探究性教学应做到六结合》,欢迎阅读!
![探究,语文,做到,结合,中学](/static/wddqxz/img/rand/big_125.jpg)
开展语文探究性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有效的语文探究性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但在语文教研活动中,我们发现,目前的语文探究性教学却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着用于探究的问题质量不高、教师指导不力、注重形式而忽视效果等现象。这样的语文探究性教学意义不大。对此,笔者认为,要改正语文探究性教学的不足,增强其效果,必须做到六个结合。 一、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相结合 《礼记·中庸》一书指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先准备对做好事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预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做好了预设就增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计划性、目标性和有效性,确保了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这样,教师的教学才会做到浅文深教,教师对学生的学情及可能出现的问题才有了预见性。也只有这样,教师对教学方案的设施才能做到得心应手。 因此,教师应重视预设。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不少教师对教学内容及过程预设得过于严密,更多的是想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考虑怎样完成教学任务,预设便成为束缚师生思维的绊脚石。
基于上述预设存在的不良现象,笔者认为,要把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有机结合起来。预设是增强探究性教学效果的基础与前提,生成是体现师生智慧的方式,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重要方法。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师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的动态的对话过程。教师应注重生成,或根据学生的学习提出新问题、新观点,调整教学环节等;或启发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作深入思考,发表独特见解等。只有这样,才能解放学生的思维,克服预设之不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叶澜教授说:“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可以说生成性已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天津市大港区第二小学“以学评教”的评价体系中对教师能力的评价指标之一是:关注课堂上对学生出现的生成性问题的处理方式。探究性教学更需要课堂生成。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提出了问题:文中的“英雄”指哪些人?学生的回答是:毛泽东、周恩来、陈毅„„解答结束,如果教师追问:为什么说这些人是英雄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就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方向发展,这样的探究才具有深度。 二、教师提问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核心。用于探究的问题应是有质量的。问题的提出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在此先说说教师提问。教师提问可以把握文本的重难点,确保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效率。问题应具有以下特点:目标性,挑战性,未知性,开放性,层次性。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骆驼寻宝记》时,提问: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作者为何花大笔墨写众鸟兽踏上寻宝路却半途而废的经过?骆驼以怎样的形象出场?骆驼在寻宝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这三个问题违背了提问循序渐进的原则。其实,后两个问题属于感知性问题,难度较小,应放在前面;第一个问题让学生理解衬托写法及其作用,有一定难度,应放在后面。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思之始,学之端。”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质疑、释疑中得到发展的,学生只有带着疑问,并积极主动去探讨才会创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也不例外。但在听课中,一些教师有时也会给学生时间提问,大多数学生死盯课本一、二十分钟也提不出一个问题来,少数学生提出的几个问题也没什么价值。连问题都提不出来,何能谈得上创新?发问是创新的基础。教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问,能解决问题。为教会学生提问,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质疑文本,要多做示范,指导学生学会联想质疑、比较质疑等方法,还应给学生以充足的思考时间,以便他们提出较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解决,要善于取舍,选择有一定质量的问题,给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这样的
问题才有探究价值,这样的探究才有真实意义。 三、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自主思考是一种珍贵的学习品质,它是一切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自主思考其实就是自主探究。笔者认为,对那些问题难度不太大,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理解、分析就能解决的,没必要开展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即可,否则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与精力,纯属多此一举。如,理解《卖油翁》一文“陈尧咨”与“卖油翁”的性格特点。只要学生结合文章中的一些语句,稍作分析,就可明白陈尧咨是个骄傲自大的人,卖油翁是个自信谦虚的人。此类问题不必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对于那些难度较大、范围较广的问题,教师就需要开展合作探究了,促进学生互动,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有利于实现学生之间的课程资源共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语文探究性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实施自主探究学习或合作探究学习。比如,比较《周庄水韵》与《巴东三峡》两文的异同,可从文体与构思两方面进行比较,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能力与丰富的知识,学生个体难以完成,最好的办法就是小组讨论。又如“妇女解放”等综合性学习活动,问题范围广,学习任务重,学生要具备较强的观察、分析、综合等方面的能力才能完成,这样的学习内容适合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在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要注意的问题是应先让学生自主思考了,才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交流,避免一拿出问题就急于小组讨论,如果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马上组织讨论,能有话可说吗,能探究个什么究竟呢? 四、主体作用与主导作用相结合
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和谐发挥的程度,才会有效。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能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教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为:有主体意识,能以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去探讨问题,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参与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能积极主动地质疑、释疑,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自觉跟同学讨论交流学习,以实现学习目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有度,如果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明显,学生就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思维得不到发展;如果过分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会走向放任自流的极端,导致课堂混乱,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得怎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与服务者等。老师就要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要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探究活动,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要帮助学生寻找、提供与探究活动有关的资源,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反思,要启发学生进一步探讨问题,使学生完成探究任务。当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偏差时,教师要进行引导,否则降低课堂教学效果,难以实现教学目标。一个高明的教师还会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一次语文教学基本功比赛中,内容是余光中的《乡愁》,一位参赛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比较余光中的《乡愁》与席幕蓉的《乡愁》的异同,但学生讨论不起来。原因在于教师没当好指导者,只充当了“看客”,学生不知如何入手理解这个问题,教师没作启发,也不够关注学生的学习。 五、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相结合
语文探究性教学应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课内探究为主,课外探究为辅,两者相互促进。目前,语文探究性教学大多数都是在课堂上开展的。课堂是实施探究性教学的主要场所,教师努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开展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以增强探究的实效。课内开展的语文探究活动可让学生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及间接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8cm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