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课程部分注解

2023-04-18 10:36: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道德经课程部分注解》,欢迎阅读!
道德经,注解,课程,部分
《道德经》课程部分注解



法政学院 11历史3 张满深

2011084326

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经》一直被称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难读懂的经典,几千年来,关于老子、关于《道德经》,有着无数的传说和猜想,老子的《道德经》虽说有五千两百多字,由于当年老子手抄的《道德经》不见了,所以现在存在很多不同版本的《道德经》,导致当今人们对《道德经》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注释。而中华文化的根源就是《易经》,老子是在解释《易经》的最高的那一个部分,我们很有必要对《道德经》里一些不同的注解进行探讨分析。

1、第三章:无知无欲。

通常没读懂《道德经》的人看到这四个字就会望文生义认为意思就是说统治者让人民没有知识没有欲望。

通行本的注解是圣人要治理天下,要做到使人民头脑单纯,使人民没有斗志,使人民的体质增强,常常使人没有知识没有欲望。这章反映的是老子愚民的思想,是一种保守落后的思想。

而我觉得要理解这四个字的意思,先要知道人的责任是什么。人的一个最重要的责任是生存,如果一个人没有知识怎么活在这个世界上呢?就算一个人有知识有智慧可以生存了,如果没有一定的欲望也是不符合常理的。而老子不是一个禁欲的思想家,所以不可能提倡使人们头脑单纯没有欲望的。无知的意思不是没有,而是不要有太多的不必要的知识。不要有太多的不必要的,而且有害的欲望。这也就是课堂上老师的意思吧。如一个在学术研究上很有成就的教授,一般看的只是和自己研究的内容相关且感兴趣的书籍,如果他什么书目都看一点的话,不会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深入的研究了。再如在中国亲人死后,我们也不能忘记他们,每年要定时地去扫墓,但一年也就一两次,如果常常去的话,就会把死人看的比活人重要。可见凡事都

1




要有一个度,知和欲也要有一个度一个标准。

2、第十八章:版本一:大道废,有仁义。慧知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大“道”被废弃了,才提倡所谓的“仁义”后面的有的注解为才的意思。这个版本的作者觉得老子认为人们的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等都是反自然的表现,在正常合理的生活中不会存在这些表现的。总之,提倡什么,就说明社会中欠缺什么;颂扬什么,就说明什么做得不够完美。

版本二: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这个版本有些字和上面那个有点出入,其中故注解为有人认为,案注解为乃,则。与上个版本的意思相似。

版本三:大道废,安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安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注释为社会政治制度和秩序废弃了,还谈什么仁义呢;聪明智慧出现了,才产生严重的虚伪;家庭陷入纠纷,还谈什么孝慈呢;国家陷入昏乱,才知道谁是忠臣。这个注解其实也是课堂上老师所讲的。

其实个人觉得每个版本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过我还是比较乐意接受第二个版本的说法。这十八章并不是老子阐述自己的观点,只是列举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本章的开头“故”字,应译为有人认为或有人说。所以本章可以理解为:有人觉得,把治国的人治国的法律都抛弃了,就能看出百姓之中哪些人是仁义的了。把思想好的人选出来就能知道哪些人是奸诈的了。先让百姓六亲不和,然后就能发现他们之中哪些人是真正仁慈、真正贤孝的了。先让国家昏乱,然后就能辨别哪些人是真正忠贞的了。

3、第二十八章:

通行本: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8ZS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