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战国后期的教育著作——《大学》》,欢迎阅读!
战国后期的教育著作——《大学》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三纲领”和“八条目”,它们分别出自哪里、又有怎么样的含义,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一部内容丰富而杂驳的丛书。它收集了儒家学者论礼的作用与意义的论文,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其中包括教育问题,就其教育理论的历史影响而言,当推《大学》、《中庸》、《学记》等篇章。
《大学》是儒家论述大学教育的一篇论文。中国古代所谓“大学”指的是“十五成童明志,入大学,学经术”,就年龄阶段而言,是15岁以上的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在初步文化知识(小艺)和道德品质(小节)教育之后的儒家经术教育和入学思想教育。
(一)“三纲领”
《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称之为“三纲领”。
“明明德”就是把天生的善性——“明德”发扬光大,这是每个人为学做人的第一步,个人的完善从来不是儒家的目标,他们要求凡事都需要由己及人,由自身的善转化为他人、尤其是民众的善,于是高一步的目标是“亲民”。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止于至善”,意思是每个人都应在其不同身份时做到尽善尽美。
(二)“八条目”
为了实现“三纲领”,《大学》进一步提出具体的步骤,细分为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前后相接,逐个递进。
1.格物、致知被视为“为学入手”,格物要求学习儒家“六德”、“六行”、“六艺”之类的知识。致知即从寻求事物的理的开始,旨在借着综合而得最后的启迪。
2.诚意、正心、修身。如果格物、致知是重点把握客观准则,那么诚意就更进一步,深入人的意志和情感。所谓正心,就是不受各种情绪的左右,之中保持认知的中正。而修身则由内及外,由己及人,在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在认识、要求和提高自我。
3.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个人完善的最高境界,齐家是施教的过程,成为家庭与家族的楷模,为人效仿。治国是齐家的扩大和深化,平天下又是治国的扩大,其基本精神一以贯之,即为政以德,以孝悌、仁恤之道治国。
“八条目”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他们有小到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有简单到丰富,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大学》的特点首先在于强烈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无论是作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还是最为“为学次第”的“八条目”,都着眼于人伦,一个人道德和社会政治的实现为目的,而社会政治的视线也被看成是道德过程。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8Vj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