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欢迎阅读!
健康管理师
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225页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中医学以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作为理论基础,人体看成 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科学分支 治未病,源于(黄帝内经),强调了“防患于未然” ,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
第二节 基础理论 (一)阴阳学说
向日光为阳,背日光为阴。 (二)五行学说
五行最初定义指 木、火、土、金、水 木的特性是“曲直” 火的特性是“炎土” 土的特性是“稼墙” 金的特性是“从革” 水的特性是“润下” (三)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藏,是指隐藏于体内的脏腑。象,其义有二:一指形象、形态,即脏腑的解剖形态;二指征象,即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是人体系统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是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脏腑,是人体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从形象上看,五脏属于实体性器官;从功能上看,五脏主“藏精气”,即生化和贮藏气血、津液、精气等精微物质,主持复杂的生命活动。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从形象上看,六腑属于管腔性器官;从功能上看指,六腑主“传化物”,即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稳,主要对饮食物起消化、吸收、输送、排泄的作用。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者合称奇恒之府。奇者异也,恒者常也。奇恒之府,形多中空,与路相近,内藏精气,又类于脏,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之为“奇恒之府”。(会考) (四)经络学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针灸、推拿及刮痧,无不依靠调节经络的作用而获得效果。人体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组成。经,又称经脉,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络,又称络脉,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
经络系统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包括 1、联系作用 2、感应作用
3、濡养作用 4、调节作用 (五)气血津液
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气的生成源于三个方面:一为先天精气,来自于父母。脏腑定位在肾,二是后天水谷之气,乃消化吸收之物质。脏腑定位在脾胃。三是自然界清气由呼吸而入,脏腑定位在肺。气的运动中医称为“气机”。有“升、隆出入”四种运动形式。气在不同脏腑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气流布全身各处走到脏腑就叫脏腑之气,至血脉内外则称营卫之气,至经络则称经络之等。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作用。人体的气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为“气机不调”。其表现形式有气滞、气郁、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
血是运行于脉中,循环流注于全身,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液具有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的作用。血盛则形盛,血衰则形萎,血败则形坏。血的满养作用还可以从面色、肌肉、皮肤、毛发等方面反映出来。血液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血液供给充足,则神志活动正常。心血虚、肝血虚常有惊悸、失眠、多梦等不安的表现,失血甚者还可出现烦躁、恍惚、昏述等甚至失常的改变。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等。津液以水分为主体,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六)发病的病因
发病指疾病的发生。中医学认为是正气与邪气的象征。防御能力为正气,致病因素为邪气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气“病因”分为四类: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其他。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和疠气,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也称“疠气”如:春多风病,夏多湿病,秋多燥病,冬多寒病,疠气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又称“毒气”“疫毒” 内伤病因:指内伤致病因素,主要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这些病因在人们的精神、饮食、劳逸等活动中,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产生疾病。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必考)
病理产物性病因,是指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在引起疾病发生的过程中,形成的痰饮、瘀血、结石等病理产物。如痰饮,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百病多由痰作祟”凡是与津液代谢密切相关的脏腑功能失调,均可以导致痰饮的形成。 (七)辩证论证
辩证论治又称辩证施证。
1、辩证:通过“四诊”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2、望诊:观察神、色、形、态,以及身体局部、分泌物、排泄物的处观,其中以望面部和望舌为重点。望面色一般为:面色白主虚、寒,赤主热,黄主脾虚、湿困,青主瘀、寒、痛,黑主肾虚、寒、水、瘀。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所生。中医认为,舌质淡红,舌苔薄白为正常。舌质淡白主寒、虚,红绛主热,青紫主寒凝血惑:白苔主寒证、表证,黄苔主热证、里证等。(2) 闻诊:包括耳闻和鼻嗅。
(3) 问诊:是获取病情资料的主要途径。其内容常概括为“十问歌”, 即:-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4) 切诊:现在分为脉诊和按诊,但古代中医中主要是指切脉。切脉的部位,一般在手太阴肺经的寸口,即现代解剖中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所在部位。每侧寸口又分寸、关、尺三部,两手合而为六部脉,不同部位,对应不同脏腑,称为“三部九候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8P1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