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欢迎阅读!
![质量管理,全面,内容](/static/wddqxz/img/rand/big_124.jpg)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
全面质量管理的英文简称为 TQM,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是费根堡姆,他给全面质量管理所下的“定义”:“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的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过程的全面性,决定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应当包括设计过程,制造过程,辅助过程,使用过程等四个过程的质量。
一 设计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
产品设计过程的质量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首要环节。这里所指设计过程,包括着市场调查,产品设计,工艺准备,试制和鉴定等过程,即产品正式投产前的全部技术准备过程。主要工作内容有;
1,通过市场调查研究,根据用户要求,科技情报与企业的经营目标,制定产品质量目标。产品质量的设计目标,应来自于市场的需要(包括潜在的需要),应同用户的要求保持一致;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在可能的条件理,尽量采用国际先进标准。
2,组织有销售,使用,科研,设计,工艺,制度和质管等部门参加的“三结合”审查和验证,确定适合的设计方案。不同的设计方案,反映着同一产品的不同的质量水平或称设计等级。不同质量水平的产品,必将引起成本和价格上的不同。而任何产品的价格,通常总是有限度的,当价格超过一定限度,用户就会减少;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设计等级),成本的上升趋势几乎是无限的。因此选定一个适合的设计方案,从经济角度看,就有一个产品质量最佳水平的问题。
3,保证技术文件的质量。这里讲的技术文件包括设计图纸,产品配方,工艺规程和技术资料等,它们是设计过程的成果,是制造过程生产技术活动的依据,也是质量管理的依据。这就是要求技术文件本身也要保证质量。技术文件的质量要求是:正确,完整,统一,清晰。
为了保证技术文件的质量,技术文件的登记,保管,复制,发放,收回,修改和注销等工作,都应按规定的程序和制度办理;必须把技术文件的修改权集中起来,建立严格的修改审批和会签制度;应当建立技术的科学分类和保管制度;对交付使用的技术文件实行“借用制”和以旧换新。
4,做好标准化的审查工作。产品设计的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不仅有利于减少零部件的种类,扩大生产批量,提高制造过程质量,保证产品质量;而且有利于设计工作量,大大简化生产技术准备工作。因此,做好标准化的审查,也应是设计过程质量管理的一项工作内容。
5,督促遵守设计试制的工作程序。搞好新产品设计试制,应当按照科学的设计试制程序进行。一般这种工作程序是:研究,试验,产品设计,样品试制试验和有关工艺准备,样品鉴定,定型,小批试制和有关工艺准备,小批鉴定,定工艺。企业应当在确保前一段工作完成和确认的情况下,再进行下一阶段。任意违反这种工作程序,搞什么跨越阶段的边设计,边试制,边生产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
二 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的内容
这里制造过程,是指对产品直接进行加工的过程。它是产品质量形成的基础,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环节。它的基本任务是保证产品的制造质量,建立一个能够稳定生产合格品和优质品的生产系统。主要工作内容有:
1,组织质量检验工作。要求严格把好各工序的质量关,保证按质量标准进行生产,防止不合格品转入下道工序和出产。它一般包括有原材料进厂检验,工序间检验和产品出厂检验。其中工序间检验的方式方法较多,如表2-1所示,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
表2-1 工序检验方式方法分类
分类标志 检验方式方法 特 征
中间检验 产品加工过程中
工作过程 预先检验 加工前对原材料,半成品的检验 的次序
最后检验 车间完成全部加工或装配程序后, 完成检验 对半成品的检验
检验地点 固定检验 在固定的检验地点进行检验
流动检验 在加工或装配的地点进行检验
检验数量 全数检验 对检验对象进行逐件检验
抽样检验 对检验对象按规定的百分率或抽检方案
首件检验 对改变加工对象或生产条件后生产出的第一件或头预防性 几件产品进行的检验
检验 统计检验 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借助统计检验图表进 行的检验
2,组织和促进文明生产。组织和促进文明生产,是科学组织现代化生产,加强制造过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条件。它要求:应按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客观规律,提高生产的节奏性,实现均衡生产;应有严明的工艺纪律,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在制品码放整齐,储运安全;设备整洁完好;工具存放井然有序;工作地布置合理,空气清新,照明良好,四周颜色明快和谐,噪音适度。
3,组织质量分析,掌握质量动态。分析应包括废品(或不合格品)分析和成品分析。分析废品,是为找出造成的原因和责任,发现和掌握产生废品的规律性,以便采取措施,加以防止和消除。分析成品,是为了全面掌握产品达到质量标准的动态,以便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
质量分析,一般可以从规定的某些质量指标入手,逐步深入,这些指标有两类:一类是产品质量指标,如产品等级率,产品寿命等;另一类是工作质量指标,如废品率,不合格品率等。
4,组织工序的质量控制,建立管理点。工序质量控制的保证制造过程中产品质量稳定性的重要手段。它要求在不合格品发生之前,就能予以发现和预报,并能及时地加以处理和控制,有效地减少和防止不合格品的产生。
组织工序质量控制应当建立管理点。管理点,是指在生产过程各工序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把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需要特别加强和控制的重点工序或重点部位,明确为质量管理的重点对象。对它应使用各种必要的手段和方法,加强管理。建立管理点的目的,是为了使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工作明确重点,有的放矢,使生产处于一定的作业标准的管理状态中,保证工序质量的稳定良好。
通常,下列情况之一的工序应作为管理点:a,关键工序或关键部位,即影响产品主要性能和使用安全的工序或部位。b,质量不稳定的工序。c,出现不合格品较多的工序。d,工艺本身有特殊要求的工序。e,对以后工序加工或装配有重大影响的工序。f,用户普遍反映或经过试验后,反馈的不良项目。
组织工序质量控制还应当严格贯彻执行工艺纪律,强调文明生产。在实践中,控制图等统计方法的采用是进行工序质量控制的常见方法。
三 辅助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8IY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