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幼儿园小班观察记录--我不是爱“咬人”的小孩》,欢迎阅读!
![小班,幼儿园,小孩,观察,不是](/static/wddqxz/img/rand/big_58.jpg)
第七届全国幼儿教师职业技能大赛--观察记录
参赛作品名称 我不是爱“咬人”的小孩 参赛作者 观察目标 观察对象 观察时间
乐乐
2015年11月
行为实录一:“啊!”伴随着豆豆的一声尖叫,我迅速来到她的身边。豆豆的眼泪“哗哗”地止不住往下掉落,她一边抽泣着,一边用手指着一旁的乐乐:“我想玩滑滑梯,乐乐咬我。”看到豆豆左手手腕上留下了一圈牙齿印,我明白是乐乐咬人了。一旁的乐乐看到愣愣地望着大声哭泣的豆豆,眼神中充满了无助与害怕,她将自己的手指头放在嘴巴里不停地吮吸着。我赶忙将豆豆带到医务室进行伤口处理,并将乐乐带到一旁进行沟通。(2015年11月6日)
分析一:我们班级处于婴小年龄阶段,孩子是2岁半左右。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咬人是一种很自然的行为。因为两岁多的幼儿在互动时,不太能考虑到对方的感受,也不太能把握互动时的分寸。通过分析,针对乐乐的咬人行为我并没有给予责备,而是引导她了解这件事造成的后果。这样的做法是为了避免乐乐把咬人行为当作一种引起老师关注的方式。
观察分析
行为实录二:“乐乐,早上好!”我从乐乐妈妈手中接过孩子,将接送卡递到她的手上,轻轻地对她:“来,乐乐,自己把卡给妈妈吧!”话音刚落,乐乐将卡放进自己的嘴巴里,用牙齿使劲地咬了咬。乐乐妈妈见状,立刻将乐乐手中得卡拿走,生气地吼道:“乐乐,你怎么能用牙齿咬卡呢?”看到妈妈生气了,乐乐悄悄地地下了头,确将自己的衣服角塞进了嘴巴里继续用牙齿咬。(2015年11月13日)
分析二:两岁多的孩子正处于长牙阶段,就像喜欢咬东西的婴儿一样,他们可能会通过咬东西或者咬人的方式来缓解长牙时的不是感受。在上次乐乐咬了豆豆以后,我与乐乐妈妈进行了沟通。妈妈回家后对孩子的咬人行为进行了责备,所以会出现孩子当着妈妈面咬东西的行为。因为她知道这样的行为会惹怒自己的妈妈,所以用了这样的方式引起妈妈的关注。
单位名称 年龄段/班
婴小班
引导两岁幼儿找到替代咬人的方法,减少咬人行为的出现
行为实录三:“是他先抢我玩具的。”乐乐小脸憋得通红,慌张地对自己刚才的咬人行为进行解释。一旁的小米看着自己手上的牙印,生气地望着乐乐,眼眶里充满了泪水。看到小米哭了,乐乐也没忍住,她一边哭一边说:“我不想咬小米。”等到乐乐情绪平复以后,她告诉我是小米先抢走了她的玩具,她抢不过了才咬了小米。我告诉她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带着她去看了小米手上的牙印,引导她了解咬人造成伤害,并告诉她可以通过寻求老师帮助的方式要回自己的椅子。(2015年11月25)
分析三:从这次的咬人事件中可以看出,乐乐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得咬人行为。虽然最后还是咬了同伴,但是她已经先于老师处理前认识到了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行为。在接下来得游戏中,她很听话得跟着老师与同伴们用语言交流的方式表达需求,不再伸手去抢夺,用牙齿去咬人。同时我也分析出,教室的环境、老师的站位、材料的平均分配是否合理都是孩子咬人行为的影响因素。孩子咬人行为的出现,不仅仅只受到其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影响。教室里应该为孩子准备满足他们数量需求、一模一样的玩具,他们就不会为了争执东西而咬人或者攻击其他儿童。
一、行为分析。首先,对孩子的咬人行为进行分析,因为孩子咬人并不都是为了得到成人的关注。待孩子平静下来以后,告知孩子咬人的行为是不对的,让她知道咬人会伤害别人。当自己遇到问题时可以用语言告知同伴和老师,这样老师可以最快地给予帮助,解决问题,而非用咬人的行为攻击自己的同伴。
二、了解原因。了解孩子咬人行为的出现是为了引起成人关注,还是与其他孩子发生争抢行为。
二、家园沟通。及时地与家长沟通孩子在幼儿园出现的咬人行为,与家长共同协商有效的解决办法。引导家长在晚上陪孩子
采取措施
入睡时亲子阅读关于孩子“正确人际交往”方面的绘本。
三、环境有效。老师要经常检查教室里环境布置、材料和日程安排,以确保能满足两岁孩子的发展需要。老师多开展能吸引孩子的小组活动、游戏活动以避免孩子无所事事的状态出现,以减少孩子之间的冲突行为出现。
四、行为应对。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来防止孩子咬人行为的出现。老师在持续的一段时间里,待在乐乐的身边,认真地观察着,感觉她想咬人了就立刻转移她的注意力到别的活动中。并且引导孩子用语言与其他同伴进行友好交流,建立彼此友善的关系。当孩子学会了更多的积极交往方式后,他们会更喜欢与他人进行交
往。
当孩子出现咬人行为时:
1、告知孩子咬人导致的后果是什么 2、让咬人的孩子参与护理别咬幼儿的过程 3、让咬人的孩子给予被咬孩子安慰和照顾
五、保持记录。将在幼儿园能减少孩子咬人行为出现的方法记录下来,适时调整教师环境和材料提供,并将奏效的沟通方法记录下来告知家长,达到家园一致。
通过分析孩子的咬人行为,持续做好观察记录,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当该幼儿与同伴在交往中出现问题时,我都会及时地关注其行为表现。渐渐地,乐乐发现
获取成效
自己的咬人行为会伤害到自己的同伴。后来遇到与同伴争执的情况,她会主动找到我并告诉我发生的事情,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每当他出现这样的行为时,我会立刻给予强化并且关注,帮助他用语言和其他同伴沟通解决问题。如今,乐乐几乎没有再出现咬人的行为,其与人交往沟通的技能逐渐得到提升。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8H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