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道路”越走越宽广

2023-02-15 14:42: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太行山道路”越走越宽广》,欢迎阅读!
太行山,宽广,道路
“太行山道路”越走越宽广

作者:耀 魏冰心

来源:《共产党员·下半月》 2019年第5



青山蕴课题,大地谱华章。40年来,河北农业大学师生扎根干旱贫瘠的太行山区,把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结出累累硕果,走出了一条享誉全国的“太行山道路”。

捧着一颗心去,不带半根草来。40年来,农大人怀着对农村群众的深厚感情,“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塑造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太行山精神”。

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从解决技术难题到培育兴农产业,从帮村帮户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在“太行山精神”的激励下,一代又一代农大人将“太行山道路”越走越宽广。



20世纪70年代末,太行山山区三分之二的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50元,其贫困问题成为制约河北省经济发展的“瓶颈”。开发太行山,让群众脱贫致富,不仅是振兴河北的需要,也是改善整个华北地区生态环境的需要。1978年,河北省科委做出了开发治理太行山区的决定,设立了“河北省太行山区综合开发研究”课题。作为全国建立最早的高等农业院校之一、享有“新中国农业教育发祥地”美誉的河北农大,责无旁贷地承担了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农业的难题,农民的难事,农大干!这块骨头再硬,我们也要啃!”

河北省科委与河北农大共同研究论证,选择了易县阳谷庄乡作为山区综合治理试验区。1979年,河北农大组织了6个系11个专业的40余名教授和中青年教师、科技人员,带领100多名学生奔赴太行山区,揭开了太行山综合开发的序幕。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河北农大提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山区开发的总体思路:“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上,首先解决太行山区人民的贫困问题”,制定了“治山先治穷,治穷先治愚,治愚先治人,育人先育带头人”的方针。即从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入手,引进先进的适用技术,优先帮助农民发展那些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短平快”项目,使群众尽快脱贫,进而开展综合治理。在河北农大师生的艰苦努力下,从开发起步到1981年,阳谷庄试验区三年迈出三大步,产值翻了两番,增产粮食268.9万公斤,增收230万元,人民群众初步摆脱了贫困。

国家科委对阳谷庄试验区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总结试验区经验的基础上,1981年设立了新中国第一个山区科技攻关项目——“河北省太行山区开发研究”,被纳入“六五”国家重点攻关计划,河北农大为技术承担主持单位。从此,一场大规模、多学科的太行山开发攻坚战在河北省的24个县全面铺开。

19862月,太行山开发研究通过国家级鉴定。当时主管农业的副总理万里做了批示:应大力推广、传播此经验。国家科委在贺信中称,这一做法“指出了一条送科技进山、振兴贫困山区的新路,就是‘太行山道路’”。“太行山道路”是一条科技工作坚定地面向经济建设的道路,是一条科技工作者一方面勇于攀登,一方面深入实际,为国家富强献身的道路。



秉持兴校、育人、富民的办学道路,河北农大在“太行山道路”命名之后,继续主动服务“三农”发展需求,始终使之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

在实施空间上, “ 太行山道路”从山区延伸到山前平原区、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坝上地区、城镇郊区和沿海滩涂等六大生态类型区;在技术路线上,从侧重单项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


用,到发挥高校学科齐全的综合优势, 围绕山区开发技术的工程化,进行系统研究,向高科技含量、综合性开发发展;在人员培养上,组建了专兼职专家服务队伍,常年活跃在基层第一线,通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系列培训,造就了一大批农业人才生力军。

1996年,中宣部、国家教委、农业部、河北省委在北京联合召开“学习河北农业大学教师群体先进事迹座谈会”,把农大师生在开创和坚持“太行山道路”中表现出的优秀品格肯定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把“太行山道路”内涵丰富为“一条科技教育经济相结合的科教兴国之路,一条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教育革之路,一条教师、学生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人才成长之路”。

青山蕴课题,大地谱华章。河北农大师生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让科研成果在广袤的燕赵大地上变成丰硕果实。

河北农大桑润滋教授主持的一项动物繁殖研究,使一只本地山羊改良为纯良种波尔山羊的时间由810年缩短到5个月。该项目在试验地临西县推广,改良本地羊3万多只,让农民人均累计增收上百元。当地群众高兴地说:“家养一只羊,柴米油盐不用慌。家养十只羊,娶新媳妇盖新房。”

“时代楷模”李保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扎根太行山区,他以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为根本着眼点,始终坚持“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探索出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的山区发展之路。

与此同时,太行山综合开发给河北农大组织多学科、多专业协同攻关提供了机会。“旱、薄、蚀”是太行山丘陵开发面临的主要难题,仅靠一个专业搞研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为此,河北农大组织20多个学科、专业的上千名师生协同攻关,研究提出了以“聚、蓄、保、适”为特点的农业工程技术体系,既能开发资源、形成产业,又能保护治理生态环境,取得近百项科研成果,形成了大枣、玉米制种、干薯等一批山区支柱产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河北农大面对科技兴农的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从解决技术难题到培育兴农产业,从帮村帮户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探索校地、校企合作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农民增收、企业技术进步、高校科技创新的多赢之路。

利用自身的学科科技、人才优势,河北农大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与唐山、保定、石家庄、邢台、承德、衡水等地,建立了科技战略合作关系,先后帮助新河县、阜平县等近百个县进行县域规划设计,为平山县的西柏坡、秦皇岛的望峪村等上百个村镇制定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学校每年签订横向科技合作项目100余项,合同经费2000余万元;转化专利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和新成果100余项,创社会经济效益上百亿元;打造了邢台“富岗”苹果、绿岭薄皮核桃、坝上错季蔬菜、国欣种业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在望都县,由河北农大园艺学院副院长陈雪平牵头成立的“辣椒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将椒农和企业、市场紧密对接,走出一条特色化、规模化、绿色化、品牌化、融合化的辣椒产业发展之路,让农民增收,让企业技术进步,让农业科技创新落地。

在张北县“三结合”基地,河北农大20多年来先后在土壤水分、肥料、作物、蔬菜、牧草、畜群及农业经济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各类科技成果在坝上地区累计推广面积达到111.3万亩,新增纯效益6.3亿元。创新的错季喜凉蔬菜技术,使坝上地区“自给但不能自足”的农业跃升至大规模商品生产,用占总耕地面积4.7%的蔬菜获得了近33%的农业收入,蔬菜生产已成为坝上等地新兴的经济支柱产业。




为更好地开展校地合作和科技服务,河北农大还专门成立校县、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设立“科教兴农中心”,具体组织实施校企合作工作,每年投入经费200多万元,专项支持开展校地合作和科技服务。

20165月,河北农业大学为继承弘扬李保国“太行新愚公”精神,续写“太行山道路”新篇章,在全省首家发起成立了“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三年来,服务队帮扶区域覆盖全100多个县(市、区),直接参与师生近6万人次。他们把最新科研成果和贴心科技服务送到农民身边、送到产业园区,畅通帮扶最后一公里。平均每年深入走访3000多人次,发放农业技术推广、政策宣讲等资料1万多份,举办讲座培训、现场指导400多场,培训农民2万多人次,被誉为“永久牌”服务队。

近年来,河北农大服务领域不断延伸,逐步实现了由山区向平原、由田间向车间、由村域向县城、由农村向城郊、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拓展,从校地、校县合作到校企合作,从加强基地建设到依托高科技园区,从以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到构建产业技术联盟,合作模式也实现了不断创新。

在“太行山精神”的激励下,一代又一代河北农大师生将“太行山道路”越走越宽广,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87L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