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教育的七条箴言

2023-02-18 10:41: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周国平教育的七条箴言》,欢迎阅读!
周国平,箴言,教育
周国平:教育的七条箴言

我相信,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 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人生中最值得 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 我的这个信念,构成了我思考教育 题的基本立足点。

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 赋发商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幸福, 于此。

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何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 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我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 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 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 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

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

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 现在我把我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

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

教育的使命即在

以优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

出来,共七点,不妨称之为教育的七条箴言。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 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 复杂的谬误,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

第一条箴言:

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 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当时的

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

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

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

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 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已指出, 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

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 例如知识,灌输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

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 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 人们即使似

乎承认了“教育即生长”,也一定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 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仿佛不朝着这类目的努力,生长就没有了任何价值似的。 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实际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长”

。生长本身

没有价值吗?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吗?就算用功利尺度一 —广阔的而非狭隘的一一衡量, 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吗?而 从整个社会的状况来看, 正如罗素所指出的,一个由本性优秀的男女所组成的社会 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第二条箴言:

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 一个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

,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

这种错误观念

用外部功利目的规范教育

肯定会

儿童期的内在价值。把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

之前似乎无甚价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 先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 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

由来已久,流传极广。“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 的!蒙台梭利首

在确定儿童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儿童教

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

理论。杜威也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 尤其是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

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

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教育所能成就的

驱赶

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

础。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 整个成人世界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


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 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 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会以怎样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

第三条箴言: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在若干年后的社会上,童年价值被

这是西塞罗的名言。 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 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 就是以适应现实为 目标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 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 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 实面前获得自由。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 格和独立思考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

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 什么!

第四条箴言:

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由我们今天的许多耳朵听来, 自由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

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

简直是谬论。然而,卢梭自有他的

在希

道理。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 的环境?第一是

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 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 卢梭为其惊世

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

如果只是适应现实, 教育



骇俗之论辩护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 慧更远。”今天许多家长和老师唯恐孩子虚度光阴,驱迫着他们做无穷的功课,不给他们留 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 自以为这就是尽了做家长和老师的责任。

快乐不算什么吗?整日跳跑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 了。

到了大学阶段,自由时间就更重要了。 依我之见,可以没有好老师,不可没有自由时间。 说到底,一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就精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 我赞成约翰•亨利的看法:对于受过基础教育的聪明学生来说,

学生们却被迫去啃那些毫无营养的乏味的教科书。

第五条箴言: 怀特海的一段论述, 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有价值。

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它们, 果是什么也没有剩下,那就意味着你是白受了教育

那个应该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

用怀特海的话说,就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

学者,

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 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 用爱因斯坦的话说, 就是独立思 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 按照我的理解,通俗地说,一个人从此成了不可救药的思想者、

第六条箴言:

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育智力活动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等,这些智力 上的素质显然是不可像知识那样传授的,

培育的唯一途径是受具有这样素质的人一一不妨笼

统地称之为大师一一的熏陶。 大师在两个地方,一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 另一便是在大学里, 大学应该是活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 再也改不掉学习、思考、 研究的习惯和爱好了,方可承认他是受过 了大学教育

又是很容易在书中查到的。所以,把精力

如果结

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既吃力又无价值。假定你把课堂上所学的这些东西全忘记了,

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大意是: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 忘记了为考试背的

我最早在爱因斯坦的文章中看到这句话,是他未指名引用的一句俏皮话。随后我发现, 它很可能脱胎于

大学里不妨既无老师也不考

试,任他们在图书馆里自由地涉猎。我要和萧伯纳一起叹息:全世界的书架上摆满了精神的 美味佳肴,可是

卢梭却问你:什么叫虚度?

那就让他们虚度好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85D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