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欢迎阅读!

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简介
物流是国民经济中三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生产、物流和消费),管理物流 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学科依托一级学科工商管理博士点和 XX省重点学科企业管理,于2004年在产业经济学硕士点下设的物流与供应链方 向招收硕士研究生,2006年在企业管理下设置了物流管理硕士点,目前下设物 流规划与设计、物流信息化、供应链管理三个研究方向。
本学科现有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U人,博士和在读博 士 4人,
XX省教学名师2人,XX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1名教授为 教育部物流类专业教
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拥有XX省名师工作室2个,省科技创 新团队和教学团队各1个。本学科为XX省首批研究生联合创新培养基地(与XX 物流业龙头企业、中国物流企业15强的
XX物流产业集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实行双导师制,每个研究生由一名校内导师和一
名企业导师担任指导教师。本学 科被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授予中国物流人才培养基地称号。现代物流创新实现它为 学生提供了先进的实验平台。
近年来本学科在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通过教学与科研,在学术水平的提高、 学术梯队的培养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承担和完成了一大批国家和省部 级纵向课题、政府决策咨询课题和企业横向课题,出版专著和教材30多部。
二、培养目标
本物流管理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为企业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提供高级管 理人员的硕士层次的管理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奉献精神,具有 较强开拓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以物流管理为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应用 型、复合型的现代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的高级人才;具备本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 和宽广知识,了解国内外物流设施应用、系统规划设计与评价及物流管理的先进 技术和方法;具有国际物流管理战略理念和总揽全局的决策能力,适应国际竞争 需要的物流管理者和高级职业经理人。
三、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表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公 共 课
学分 2 1 3
学时 36 18 108
学位课 门
数 1
开课部门 马克思 主义学院
必修课 3门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英语
1
国际语言 文化学院
选修课 6门 6 4 4 4 2 2 2
108 72 72 72 36 36
课程 归属部门
__________ 中级微观经济学 __________
基础 理
管理学
论课 3门 ______________ 运筹学 ______________ 专业 理 __________ 现代物流管理 论课 (3门)
___________ 供应链管理 ____________
专 业 必 修 课
专题课
________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_________ __________ 电子商务与物流 __________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
国际物流
____________ 物流实务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物流金融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物流质量管理 ___________ _________ 仓储技术与管理 _________
物流技术与设施应用
运输系统 科学技术创新与研究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
__________ 生产运作管理 ___________
1 1
经济学院 商学院
1 1 1
物流学院
36
2 36 物流学院
________________ 专业实践 _________________ 2
36
_________________ Wf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位论文 _________________
2
物流学院
3
________________ ⅛¼- _______________ X≥39
=666 7
四、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计划
授课学期及周课时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1
2
3
4
5
6
学
学 学 位
课
分 时 2
3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公 共 课
选修课
2
1
必修课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3门
英语
2
1 3
18 108
3
3 1
6门
6
4
108 72 72 72 36 36
学科
中级微观经济学
管理学
4
4
1 1 1 1 1
基础课
4 4
3门
运筹学
4 2
专业
现代物流管理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
2
2
理论课
2 2
3门
生产运作管理
2 36
供应链管理
专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业 必
电子商务与物流
2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
修
课
专题课
国际物流
物流实务
2
36
物流金融
物流质量管理
仓储技术与管理
2
物流技术与设施应用
运输系统
科学技术创新与研究
专业实践
2
36
科研
2
学位论文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82x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