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重阳节红领巾广播稿

2023-01-12 04:27: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十月重阳节红领巾广播稿》,欢迎阅读!
广播稿,重阳节,红领巾,十月
重阳节简介(jiǎn jiè)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chuántǒng)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yì jīnɡ)?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gǔrén)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场(kāichǎng)过此节日。

庆贺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欣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饮食

重阳节的风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风俗;杜甫的七?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风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知名,以诗知名,以酒知名,也以爱菊知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欣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兴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zhū yú)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r tóng)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xī jīnɡ)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chú le)佩带茱萸,人们也


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风俗(fēnɡ sú)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桔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哪一个角落不在弘扬着敬老爱老的文化传统?

常把老年人比作夕阳〞,虽然已至暮年,但他们也曾年轻过,也曾散发出正午时耀眼的光辉,至今仍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夕阳的余辉多灿烂! 古往今来,有不少伟人是我们敬老爱老的典范:恩格斯的父亲死后留下大笔遗产,可恩格斯的弟弟却蛮横地要恩格斯放弃继承权,为了不使身患重病的母亲因兄弟间的纠纷加重病情,他决然放弃了继承权,他说:我还会有成百上千个企业,但我永远只有一个母亲。〞毛主席回故土时,请韶山老人毛禹珠来吃饭,并特地向他敬酒,白发禹珠老人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尊敬不仅表现于口头上,而且应表达于实际中,如尽己所能去和他们交往,让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愉快的情绪;虚心向老年人请教,让他们觉得自己还行,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老年人一起学习,让他们紧跟时代的步伐,放宽眼界,激发对生活的兴趣…… 爱老敬老〞小故事〔一〕

暑假里的一天,我和妈妈乘车到市里玩。虽然是早晨,但太阳光还是肆无忌惮地显示着它夏日的威力,热辣辣地照射下来。要不是我一再央求,这样的日子妈妈是不会带我出门的。 我们是在家附近的公交车站上的车,还好,在邻窗的地方,我们寻到了两个座位,心安理得地坐了下来。售票员阿姨仍在声嘶力竭地呼喊着:辽阳〞走不走了?一会儿功夫,又上来好几个人。不要说坐的地方了,就是站的地方也是人挤人的。车里闷得喘不过气来,空气好似凝固了一样。终于,车子开动了,有一丝丝的凉风从窗口吹进来,吹在我的脸上、身上,舒适极了。我在心里暗自庆幸自己和妈妈得到了座位,妈妈也很开心,揽着我的肩头,冲着我会心的笑了笑。 车子行至中途,有一件事情深深影响了我。那是一个小站,公交车从一路疾行之中逐渐减速并停下车来。车身刚刚站稳就从下面吃力地挤上来一位白发斑斑地老爷爷,只见他满脸皱纹,驼着背,背部的粗布衣服早以被汗水湿透。他左手拎着一个看起来很重的包袱,右手抓住车顶上的横梁,以防摔倒。汽车重新起动,老人站在那里被拥来挤去,处境很是困难,他又恰巧站在妈妈座位的旁边。妈妈连忙站起身来:大伯,您请坐。〞

老人(lǎo rén)推延(tuīyán)了一会儿,终于耐不住妈妈的劝让,坐了下来(xià i)。并连声道谢。妈妈只是微笑着说:没事儿,大伯,您坐好!〞

那一天(yī tiān),我们玩得很开心。妈妈告诉我人老的时候身体不好。我们对待老人就要像对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样,做人应当富有同情心,做一个尊老、爱老、敬老的好孩子。

今天,妈妈(mā mā)给我上了生动的一堂课,我谨记了。 小故事〔二〕:郭爱香孝敬老人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7yZ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