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 读书记录摘抄

2022-08-16 03:16:3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正面管教 读书记录摘抄》,欢迎阅读!
摘抄,管教,正面,记录,读书
《正面管教》

1.由于儿童有青少年时期正是脑部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获得的学习经验和习惯将成为脑部的内建运作机制,因此,绪能力不再只是成人或企业界为了追求卓越或更好的生活质量才需注意的问题,而是在儿童及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就必须被关注且细心教导的重要课题。

2.光是通过改变想法来调节情绪是不够的,唯有能带来有效行动以解决问题的这种“转念”,才是情绪学习中所要教导的正向思考能力。

3.情绪管理强调的是一种预防的观点,是一种平时需要培养、启动的情绪教育当然也让父母与老师平时在面对孩子的情绪问题是能游刃有余。情绪管理这件事,孩子很少被教导,但却是终其一生需要学习的贴身课题。 4.情绪识别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包含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等。情绪识别的准确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快乐和愤怒最容易识别,而对恐惧、哀痛、厌恶等的识别较困难。儿童对情绪的识别准确度不及成人,随年龄增加,准确度会逐渐提高。

5.每种情绪的复杂程度是不一样的。爱,包含柔情、快乐等成分;恨,包含愤怒、惧怕、厌恶等成分。有时,情绪的成分非常复杂,我们很难用言语来描述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而有些情绪很单纯,比如快乐、悲伤、恐惧、愤怒等。

6.同理心的基础是对情绪细腻、清晰的感受。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时,作为父母的你能够准确判断出孩子的情绪问题,并且正确地说出来,孩子会很容易感觉到你的同理心。相反,他就会感觉不被理解。

7.情绪“地雷”是一种应激反应。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在应激状态下,人会产生焦虑、烦躁、恐惧、激动、生气等情绪,也有自卑、害羞等情绪体验。由于精神紧张,一些人常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中断、记忆力不佳、对外界事物进于敏感和难以作出决策等。

8.很多孩子对一些小事感到焦虑,比如自己的名字有不太好的谐音,自己的长相可能成为同伴取笑的对象等,这些小事在成人眼里完全不值一提,但是对于孩子来讲可能是天大的事。当孩子告诉你,他为自己戴眼镜而感到烦恼时,不要一味否定孩子的感受--“戴眼镜没什么大不了的。“有那么多同学戴眼镜,又不是只有你一个,有啥可烦恼的?”“眼睛不好当然会戴眼镜,这样很正常,不用太担心。”这样的话好像在“安慰”孩子,但事实上是在否定孩子的情绪,这样对于孩子的情绪发展是不利的。

9.情绪指导的关键就在于让孩子更加关注自己的感受。所以,当孩子遇到问题是时,尤其是引发了孩子的负面情绪时,不要急于否定孩子,而应当尊重孩子当下的感受。

10.在情绪上,在婴儿早期似乎就存在差异。一些婴儿吵闹和过分敏感;另一些婴儿则比较容易照顾,很少发脾气;一些婴儿恐惧和焦虑,拒绝尝试新的事物;而另一些婴儿则恰恰相反,他们更加平静、积极、正面,乐于探索新鲜的事物。婴儿的这种差异反应了他们具有不同的气质。

11.你可能会疑惑,不愁吃、不愁穿,小朋友哪有什么压力?但是请记住,压力是很主观的一种体验。同一件事,放在两个孩子身上,感觉可能完全不同。重点是,要正视当事人的主观感受。 12.其实我们的脸常常说了许多话,只是自己不晓得而已。

13.有心理学家认为,我们对自身情感的理解,部分来自这些情绪的表达对他人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仅学会了对面部表情和躯体表达的控制,同时也学会对自身情感和需要的控制。

14.有个妈妈和她的孩子讲,越是生气的时候,越要用低语甚至耳语的方式讲话。这样的示范往往让这个孩子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因为他处理愤怒的方式不会给同伴造成伤害。 15.理学上有“我信息”与“你信息”之分。“你很烦”“你吵死人了”这样的表达属于“你信息”范畴。只使用“你信息”来表达的人,有一个暗含的逻辑:因为你不好,才会导致我出问题。“你信息”是一种推诿责任,同时拒绝承认自己的情绪的罹难逻辑。下面面对情绪的方式是多使用“我信息“我现在感觉很紧张,请无让我独自一下”“我感觉愤怒,这是我的原因”类似这样的表达,可以帮助孩子正确面对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也更容易帮助孩子获得应对情绪的能力。

16.请记住,具体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过程陈述,而不在于批判、指责、揶揄、谩骂对方。你可以说出自己的感受及你所观察的过程,但不要把焦点放在以负面语言刺激对方上。指责性的表达方式,对于彼此沟通并没有太大的帮助。有时,反而让对方更容易忽略自己所要传达的情绪感受。

17.如果儿童长期生活在缺少关爱和温暖的环境中,常常被父母责骂,作为孩子,他不具备反抗的勇气和能力,那么只能生自己的气。随着年龄地增长,这种状况逐渐“内化”为一种习惯性的情感反应,并转化为一种人格缺陷,即被压抑的人格结构。也就是说,在他与别人的关系以及在他的自我与内心世界的关系中,出现了某种持续性的障碍。

18.在情绪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况和行为的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然而,你会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同样是期末考试,两个人都没考好,一个人无所谓,而另


一个人却伤心欲绝。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诱发事件A与情绪、行为结果C之间还有个对诱发事件A的看法、解释的B在作怪。一个人可能认为:期末考试只是一次检查而已,不能代表整个学期的表现和收获。另一个觉得:我精心准备了那么长时间,还是考砸了,是不是我太笨了。于是不同的B带来的C大相径庭。

19.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他的作品《钝感力》中提出,钝感虽然有时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但钝感力却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钝感力”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不管别人怎么评价,也不管别人怎样嘲笑,与我们的文化中所提倡的“敏感”相反。 钝感力的一项铁律:1)迅速忘却不快之事。2)认定目标,即使失败仍要继续挑战。3)坦然面对流言蜚语。4对嫉妒,讽刺常怀感恩之心。5)面对表扬,不得寸进尺,不得意忘形。 20.自责是一种最为缓和的“自我攻击”,有时会有语言表达出来,但是更多的时候,这种自责却是以“内心独白”的形式进行的。虽然我们并没是将对自己的指责用“可以听见”的语言说出来,但是在内心,我们却在对自我进行谴责。这时,自我”分裂成两部分:一个是谴责者的“我”,另一个是被谴责者的“我”。在这种无声的自我攻击中,那个以谴责者身份出现的“我”会用“你”来称呼那个被谴责的“我”。如果将晕种内心独白翻译成有声的语言,我们会听到“你真没用”“你真笨”“你太卑鄙了”等攻击性的话语。

21.请记住,正向思维与合理化并不一样。正向思维通常为当事人带来正向的能量改变,意即当下的正向想法能够换来积极的行动。合理化有时虽能暂时让当事人的心情趋于缓和,但却容易让自己的行为停滞不前,结果问题仍然存在,没有改变,

22.要赞美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努力的结果。这一点非常重要。只赞美结果,只会让孩子过于关注结果,一旦失败,就会耿耿于怀。而赞美努力,会让孩子更加关注过程,在过程中精益求精,这样的结果自然是成功。即使失败了,孩子也不会气馁,而是继续努力。

23.在一定程度上,儿童情绪的健康与他是否接纳自己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儿童认为自己在处理日常挑战时是有能力的还是无能力的?他把生活在自己身边的人看成是友好的还是不友好的?他喜欢还是讨厌客观地看待别人?这些都决定了儿童的情绪健康状况。

24.有时,某件事情让孩子感觉到压力,并进而焦虑、紧张或畏惧。对孩子来说,面对该件事情或刺激,自己所能控制的程度往往也决定了他如何看待眼前这个压力。当孩子自觉能够控制的范围大一些,对于压力的感受便会小一些。反过来,当无法控制的部分占据太多,孩子感觉的压力就大一些。这也是为什么有能力的感觉往往能让孩子在面对压力时,更加从容不迫。

25.对于结果的高度关注往往使得孩子压力甚大,当孩子纠结于一旦失败怎么办这样的想法时,失败可能已经决定。父母要引导孩子用平常心看待结果,而对过程精益求精,这样才会避免对于结果的高度关注。

26.需要注意的是,小学阶段的儿童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努力和艰苦的工作,因此,他们通常对成功的机会持乐观的态度,即使失败时也会努力工作。青少年时期,他们更多地把成功归因于能力。在这一点上,努力就变成了能力低的信号:需要付出大量努力完成某任务的人是没有能力的人。可能正是这个原因,初中生往往比小学生在面对失败时更容易泄气。

27.儿童对于挫折的感受力还与他对自身能力的信心有关。当儿童认为他有能力将某个任务完成得很好时,他的内部动机就会更加强烈。很多孩子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想放弃,就是因为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 28.自己够聪明的话,便无须让自己充满危险。

29.情绪的控制力的基础是对情绪的正确认识和接纳。很多人急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因为潜意识里认为发脾气是不对的。存有这样想法的人是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的。只有接纳情绪,才能有效控制情绪。而适当发泄也是情绪控制的一种方法。

30.对于愤怒这种原始情感,我们须要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引发,但一经引发,那就必须把这种情绪发泄出去,比如可以采取独自的方式放松身体,通过画画、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但是强忍而不发是会“忍出内伤”的。 31.对于孩子的负面情绪,父母须要做到:1)温和的目光:接纳认同,看着孩子,表示理解孩子。2)温暖地陪伴:支持他表达情绪,陪孩子哭一会儿。3)温柔地坚定:孩子想要以发脾气来要挟你答应自己某个不合你的教育原则的事情时,即使他大喊大叫也不能退步,而要坚持到底。

32.在孩子情绪激动时,使用过多的言语刺激、指责与说理,没有同理孩子的感受,只想要压制孩子的情绪,往往是父母最容易误踩的“地雷”

33.坚持,并不表示一定要直接以否定的语句要求孩子妥协。

34.只是把他抱在怀里,用手轻拍他的背,听孩子诉说他的委屈,这本身就是很好的安抚。不要在孩子诉说时,对孩子的行为或者对方的行为进行评价,可以等孩子情绪平复之后,再通过启发式问题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35.一些情绪问题会表现为外在化行为。这些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他人。例如,侵犯、破坏、撒谎、偷窃、挑衅和自我控制地缺失。当儿童用他们那个年龄不常见的行为方式行事,而不顾他们权利时,这些孩子可能被认为出现了行


为障碍。这些儿童的表现会出现性别差异,比如女孩更容易出现不端的行为,男孩则更加地表现为偷窃和攻击。所以,对于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6.在多数情况下,孩子的攻击行为仅仅是因为他感到愤怒却没办法疏解和发泄,于是就用最自然的、最动物形态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作为父母,须要在适当的时候告诉孩子,除了武力攻击以外,还有其他的方式可以发泄愤怒。比如一个最简单的办法:远离惹恼你的人。当你感到生气时,最好的办法是马上走开。

37.大声说出自己所焦虑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种疏解焦虑的办法。很多人之所有感到焦虑,其实是在逃避这种焦虑,否认自己的感觉。而大声说出,可以让自己听到,也是一种对自己的暗示:我应该接受这种情绪,它是真实的,不应该被否定。而一旦接受了,就会感觉焦虑减轻很多。

38.有些儿童在去一个新环境时必须带上自己的小毯子或某个玩偶,这些东西能令他缓解面对环境的焦虑。对于大一点儿的孩子甚至某些成年人,去参加重要的考试或者会议的时候,最好带上自己习惯用的笔,自己习惯穿的衣服或鞋子,这些熟悉的事物会帮助我们平复焦虑。

39.我自己常常身处在移动式的工作情境中,也发现,在不断变动的服务行程中,总有些让自己固定转换情绪的方式。这里所谓的固定,或许是吃特定的东西,或者是去特定的地方,或许是做特定的事。我发现在不断地变动中,寻求短暂的不变,有时会是一种很棒的舒压方式。

40.孩子因为焦虑而出现一些不好的行为和习惯时,关于在于帮助孩子克服焦虑。情绪平复了,这些坏习惯自然就会消失。而如果不去帮助孩子克服焦虑,仅仅关注负面行为本身,甚至加以严格的限制,孩子会感到更加焦虑,负面行为甚至会更加严重。

41.最有效的倾听技巧是用说话去反映孩子的情绪:1)接受:“你看来有点儿情绪,我们可以谈谈吗?”2)分享: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你身体的感觉是……”“你内心的感觉是……”“我遇到这种事情时会有特别伤心的感觉,你有这种感觉吗?”3)认同并立界限:可被理解、接受的部分给予肯定,发现无效的部分做出改变。4)策划未来: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更有效地满足需要,达成正面动机。

42.所谓的情绪管理,最终还是要熟悉自己、认识自己,甚至让自己对于所面对的压力,有更多的把握。有些人喜欢或期待自己能维持在平静状态,因为平静能让人感觉到低耗能。

43.当孩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哭着求你允许他违反你们事先制定好的规则时,你要温柔地拥抱他,接受他的愤怒、委屈、沮丧等情绪,但是对于他的要求必须坚决拒绝。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孩子经常拿哭要挟你。

44.如果哭泣一直没办法让孩子解决眼前的困境,这时我们便该伸出援手,帮助孩子想想看,是否有其他更有效的方式来应对。光是告诉孩子不要哭,其他并没有教导孩子如何解决问题。这时,除了继续练就一番不受孩子哭闹影响的淡定态度之外,或许更积极的做法是,引导孩子以更正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也就是为哭找到另一个替代的、合理的表达方式。

45.在孩子很小时就要告诉他,遇到问题时哭是解决不了的,你可以哭但是哭完之后要擦干眼泪想办法去解决问题。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不要因为孩子哭就帮他解决问题。这会让孩子形成不正确的因果关系:我哭了--问题就解决了。他会把哭内化成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要鼓励孩子,可以哭,但是要保存体力想办法,不能把力气全都花在哭上。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7wn.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