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之行为主义——讲义

2022-10-30 14:06: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之行为主义——讲义》,欢迎阅读!
之行,讲义,流派,学前,为主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之行为主义——讲义



关于儿童心理的发展,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的行为主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行为主义的观点。行为主义的发展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提出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第二个阶段是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第三个是班杜拉提出的社会理论。我们来一一进行深入的学习

一、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由环境和教育塑造起来的。在他看来,人类出生时只有有限的几种反射,如膝跳反射、打喷嚏,之后的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与反射的联结而形成的。华生认为能够通过控制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来塑造儿童的行为。他曾经有过著名言论“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不管他们的天赋、倾向、能力以及祖先的种族,我都可以训练他们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包括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主义

斯金纳继承了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但是他将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刺激引起的应答性行为,如幼儿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安静坐好的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如幼儿积极主动回答问题。斯金纳认为人们大多数的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

操作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与行为带来的后果有关。有些后果会使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如幼儿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后获得称赞、新玩具;有些后果有可能使行为发生的频率降低,如幼儿在主动打人后被批评或取消奖励等。他将由于行为带来有利的后果而使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增加这样的现象称之为强化。

正强化指由于行为带来了愉快的刺激而使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如:当小朋友上课积极回答问题时,奖励一朵小贴花。负强化指由于行为能摆脱一个厌恶刺激而使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如:当学生按时交作业,老师会撤销


对他的处分。

根据刚刚学习过的强化理论,请大家思考,下面这个案例中老师采用的是强化吗?班级上有几个同学养成了一些不良读书习惯,当其他同学在认真画画时,他们总是喜欢在一边做小动作干扰其他同学。老师发现后宣布,如果下次再有同学不认真画画做小动作干扰其他同学,就扣掉一个贴贴纸。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案例中与扣掉贴贴纸相对应的行为是做小动作,老师是希望小动作这个行为发生的频率减少,与强化希望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增加的定义相反,因此这不是强化,这是一个新的概念,叫做惩罚。

惩罚是由于行为带来的不利后果而使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降低的现象。与强化类似,惩罚也有两种,一种是给予惩罚,是指由于行为带来了厌恶的刺激而使行为发生的频率减少,如当学生迟到时,要求其打扫教室卫生。移去惩罚,是指由于行为撤销了愉快的刺激而使行为发生的概率减少,如当小朋友不服从老师的安排时,取消之前奖励的小贴花。但是我们不鼓励大家对幼儿使用惩罚,因为惩罚常常伴随着消极的情感体验。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在斯金纳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他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3-6岁的幼儿分为三组看视频视频一开始都有一个成人对充气娃娃拳打脚踢,但是每组儿童看到成人受到的结果不一样。第一组视频中成人因为他的暴力行为而得到了食物作为奖励,第二组视频中成人受到了惩罚,第三组视频中没有受奖励和惩罚的镜头。最后研究发现,三组儿童通过视频都学会了如何用暴力行为攻击充气娃娃,但是当研究者将这三组儿童单独与充气娃娃相处时,第一组的儿童会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

由此班杜拉认为儿童总是“睁大眼睛和竖起耳朵”观察和模仿周围人们有意和无意的反应,通过对他人行为及行为后果的观察,儿童会学习和模仿那些被受到奖励的行为,同时改正那些被受到惩罚的行为,这就是观察学习的观点。

在观察学习中,儿童虽然没有自己受到奖励和惩罚,但是他人的行为受到奖励和惩罚,同样使儿童受到了相应的强化,班杜拉将之称为替代强化。比如,儿童看到一个同伴推倒了另一个同伴,并获得了想要的玩具,该儿童可能在以后也会用推倒他人的方式来获得玩具。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7uF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