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探析

2023-08-15 04:36:4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传统音乐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探析》,欢迎阅读!
天人合一,探析,美学,中国,传统


(安徽省宿州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要:“天人合一”是中国音乐美学的终极目标。加强对中国传统音乐“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明晰中国哲学思想与音乐的关系。本文从“典籍”和“思想家”两个方向出发,回顾了中国传统音乐思想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音乐“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笔者认为,“天人合一”将主体与客体整合,音乐与审美的合一。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天人合一;美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7-0200-02

中国古代音乐具有非常高的本体地位,是达成“天人之合”的通道,也是一种透过“乐”来敬天地、审美的生活方式。天,意指自然,人与自然的主客合一就是最高的艺术境界,西洋美学认为艺术是模仿自然,中国美学则更强调融入自然,其差别就在于“模仿”是主体与对象的从属关系,“融入”则是消融主客对立。苏轼的《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正是主体欲与客体结合的意境,而使人处于“何似在人间”的超凡脱俗之美感境界中。中国音乐歌咏自然的方式,也往往是将自身放置于自然之中,体悟意境之美,而非模仿自然之形。因此,“天人合一”可说是中国音乐美学的终极目标。 一、中国传统音乐思想

《荀子·乐论》是中国第一篇系统、完整的音乐学典籍,对后来的《乐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乐论》继承儒家的观点,批判墨子提出的“非乐论”,肯定周代社会贵族阶层中的礼乐制度,认为乐者的最高价值是道德,强调人性、社会与音乐的关系,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社教音乐观。《乐论》的第一句话就确立了音乐的功能,“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儒家强调音乐出于人心,能抒发情感,带来快乐,是社会教化的工具。

《礼记·乐记》出于西汉儒者所记载,另有一说是战国初期的公孙尼子(孔子的再传弟子)所作,本来有23篇,而现存只有11篇。由于“乐”在古代中国几乎就是所有艺术的总称,因此《乐记》所述被当作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理论包括音乐的起源、礼乐的关系、乐教的功能,其主要精神概括起来就是“礼辨异,乐和同”,认为天、地、人与音乐互和谐可达到天人合一。《乐记》的第一句“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说明声音的的发生,都是由人心的活动才产生的,外在事物给予情感启发的作用,但“人心”才是音乐的基本源头。其后魏晋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完全从相反的角度论述,形成有趣的对照。

《淮南子》原名《鸿烈》,也称《淮南鸿烈》,由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刘安组织门下宾客所作,列为杂家。内容沿袭道家“有生于无”的辩证思想,“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无音者,声之大宗也。《原道训》)又说:“听于无声,则得其所闻矣。《说林训》)此外,对于音乐的审美与物理现象也有卓越探讨,并阐述“同”与“和”的美学价值,提出“异声而和”“以神制形”的艺术观。《淮南子》揭示了审美活动的超越性,可以满足人作为一有限的、短暂的个体欲趋向永恒与无限的要求。

孔子对音乐的重视,可由《论语》看出,但他在音乐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代乐教的传承与开展,对音乐艺术精神的发现。他对音乐学习音乐的整理,使诗与乐更加协调统一。最重要的是强调音乐“美”“善”的结合,“仁”与“乐”的统一,也就是道德与艺术的融合,进一步发掘音乐政治教化、改善人心、休养心性的功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说明音乐并非为艺术艺术,而是把音乐当成陶冶性情和修身养性的方法,目标是成为有德之人。

老子和庄子并未在论述中直接讨论音乐的相关议题,但道家的音乐思想却在《吕氏春秋》《淮南子》和《声无哀乐论》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形成与儒家乐教思想相抗衡的另一系统。老子反对以音乐的表象扰乱人心,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


此。”提出“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观点,认为首先要破除现象世界的迷障,而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之间并不存在着从属关系,要朝向超越现象世界的层次提升,排除一切主观成见之后,保持内心的虚静就可获得“道”的境界。庄子所提出:“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为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以及“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之谓坐忘。”以“心斋”“坐忘”作为艺术修养的方法与“技进于道”,由技巧而达成道的提升,可作为艺术修养理论,具有较强的启发性。老庄的思想可说是真正进入艺术的境界。 二、中国哲学思想:“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源自于汉代董仲舒的“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之《人副天数》。事实上,早在《周易》和先秦诸子百家的论述中,就明确地存在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构成一种和谐的关系,是一种生命的共感。从远古到先秦,天人合一的观点,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从敬畏天神的神秘主义到先秦理性主义的变迁,“天”的概念主要便是指自然之道和自然万物。“天”是指自然万物,“人”则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合”则说明人和天是相通的、融合的。中国哲学中所谓天人合一有两种解释,即天人本来合一,天人应归合一。此外,相关的论述有“天人相通”“天人相类”“天人相胜” “天人之分”“天人合德”等,显示中国哲学在天人关系上的关注,而其中又以“天人合一”最为重要。

“天人合一”来自“气”一元论,儒、道两家都认为宇宙万物由气所成。老子主张“道生一”然后生万物,所谓一,即是气。老子又主张有生于无,无为道,有为气。宇宙万物都是气所成。儒家易经,以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然后生万物。汉代儒家解释太极为太一,宋周敦颐以太极为无极,张载主张太极为太虚之气,即不分阴阳之气。汉朝儒家解释《易经》时,创象数之易,象数之易以气为根本,汉末道教则讲天地的元气。宋朝理学家朱熹倡理气二元,理成性,气成形,人的心灵也为气所成,心灵之气为清气。因此,气在儒家和道家思想中,乃是天地万物的基本要素。 儒家指出“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将天人合一的思想阐释为人能动地从自我出发,寻求尽心知性以知天,将主体与自然之道贯通。因此,人与自然之间是亲善和谐的,通过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使人从单纯的感性活动提升到能和天道相结合的境界。道家则向往回归自然,主张人与自然合一而得到精神的解脱、心灵的自由,泯除物、我、主、客的分别,进入物我两忘、“物化”的境界,达到“纯意识”的状态。这种自然无为、反璞归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三、中国音乐: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艺术中最重要的主题就是“自然”,山水画、诗词乃至于园林造景都以自然为歌咏或模仿的对象。中国传统音乐更是从本质上与自然连结,从乐器的材质、表现手法到音乐内容,每一个环节都透露出自然的态度和观照。我国台湾地区著名音乐家、禅者林谷芳教授指出:“中国乐曲中的自然哲学主题,就其内容来说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描写自然回归的生活,一部分则直接就自然的形象或其对生命的意义加以彰显。描写回归自然生活的部分,在风格上又可大体分为放情山水与田园自适两类。放情山水所代表的是六朝清谈后一种较写意纵情的生活态度,期间有较多的放怀;田园自适的部分则强调生命的淡然静观,这种态度可以直溯陶潜,是唐田园诗中的主要特质,但也更多标示着宋以后文人面对自然的基本态度。”①

何以“自然”会成为中国艺术的主题?笔者以为,中国自古以农为主的生活方式使人与自然紧密结合,休戚与共,“自然”已经成为生存的依归,也是心灵的慰藉。自然有一重要特征就是老子所讲的“无为”,当人为的一切纷扰深深伤害人的感受时,人就想回归自然的怀抱,去贴近那份平静安详。因为人是有限的,而自然所彰显的是无限,当人融入自然的时候,就等于接近了永恒与无限。

中国音乐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诚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一般,有着相互对应的关系,人与自然从来就不是对立的,而是参与其中,与之共生共存,而人身为能欣赏万物的观照者,“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种将生命回归于自然之中的审美态度,就是中国音乐艺术的精神所在。


四、互为主体的审美境界: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种天人和谐的审美境界,人藉由体验自然而寻得安身立命的方法,自然万物是人愉悦性情的对象,也是人学习的对象,“小我”的消融来自于体会自己身为自然的一部分。在审美意义上,“天人合一”意味着对象不但与人同为一体,而且能使主体在审美体验中跃身大化与天地浑然为一,实现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的融合,也就是人可以以自身为对象,去把握、去参与宇宙。因此,在审美的层面上,人既不是自然的主宰,也不是自然的奴隶,而是人即自然、自然即人的合一状态。按曾刘悦笛教授的说法,“自然”分为现象自然、本体自然、境界自然三种。②境界自然就是人与道之结合,是天人合一的最上乘境界。然而不论是现象、本体或境界,当我们以艺术的视角出发,都必须经历一个将具体事物抽象的过程;作为审美境界,更是一种将艺术提炼而后超升之历程。因此,“自然”之形,是达到“自然”之本体、“自然”之境界、“自然”之道的媒介。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自然”的开显,才得以照见隐蔽的“道” 英国诗人拜伦(G.G.Byron)作诗《海》 并非我不爱人,而是我更爱自然, 从过去曾有过,及现在可能有过的, 很多我们之间的会晤中,

我偷偷的去与宇宙融合,去感受我所不能表达的。

显然,“去感受”才是与自然参合的最佳方式,而感受需要主动性,人作为万物之灵,就是要用能探索形上境界的智慧,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

“天人合一”不仅是一种审美境界,更是一种传达本体存在的人生境界和形上韵味。这是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人生存在,是“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的统一。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7qD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