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议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欢迎阅读!

浅议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
【摘 要】民族认同教育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塑造,对于多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大意义。因此,要将民族认同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的民族认同教育之路。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 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少数民族认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在整个时代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与观念认同,也关系到国家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团结与稳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对民族认同研究的剖析、对民族认同教育的思考,微观而言关系到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宏观而言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
一、民族认同概述
国内外研究对民族认同的定义倾向于狭义的定义,即个人对本民族的认同,然而广义的民族认同还应包括个人对自己所属国家的认同。史慧颖等人认为,民族认同是指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个体对自己既作为单一民族成员身份同时也作为国家民族成员身份双重承认的和谐统一。
民族认同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之一。Drew,Rosanna 和Leigh对移民群体的研究发现,那些具有较高民族认同的移民,他们内心的冲突和矛盾会较少,心态显得较为平和,正是由于较高的民族认同为他们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持,这也恰好体现了民族认同的正性功能。关于民族认同所产生的负性功能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研究的重点,现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一方面对国家认同程度过高而导致对本民族的否定,会对少数民族个体的心理健康不利,个体会表现得自怨自艾、怨天尤人,缺乏自信和自尊,导致自我价值感、成就动机与自我和谐程度偏低等不良心理,进而导致个体不良行为的出现;另一方面对本民族认同程度过高而排斥其他民族(包括主体文化),会威胁到国家的稳定和各民族的团结。
民族认同与人格发展的关系也很密切。Marie等对少数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与自我认同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具有较高民族认同的个体在解决民族认同冲突的过程当中倾向于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并且伴随着较高的自我认同,自控能力较强。相反的是,具有较低民族认同的个体在解决民族认同冲突的过程中倾向于采取消极、被动的方式,往往伴随着较低的自我认同,自控能力较差。民族认同、自我认同及应对方式等因素共同影响和制约着人格的发展。
二、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现状 总体而言,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和中华民族都有着较高的认同,而且对中华民族的认同高于对本民族的认同,这说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先大家,后小家”的国家整体意识。具体而言,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状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面对本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时,采取了最积极的整合方式。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普遍较高,并没有像国外的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那样传统意识淡薄。
2.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的社会认同略低,尤其是在本民族教育和经济方面。低认同不能简单地视为否定,而是反映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命运的
关注、对本民族未来发展的关注。
3.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面对社会矛盾、冲突的时候倾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应对方式划分为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包括个人消极和社会消极应对两种方式。个人消极应对方式的最大特点是以自我否定、逃避现实、悲观放弃等消极应对方式为主,这些方式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直接危害个体的身心健康,也会对社会地区的稳定构成间接的威胁,需要专业的应对策略辅导。尽管社会消极应对方式所占比例较小,但却是最不利于问题解决、对社会地区稳定威胁最大的应对方式,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的建议
1.将民族认同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巩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通过对民族认同与爱国主义的内涵和外延的比较,发现二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内涵上来看,爱国主义是个体对中华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及强烈的情感倾向,是归属感、自豪感与荣誉感的统一,而民族认同是个体对中华民族和本民族的双重认同,二者的内涵存在着高度一致的方面;从外延上来看,以民族构成来划分,国家分为多民族国家和单一民族国家,中国就是典型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存在是为了保护各个民族的权益,爱国和爱本民族是相互统一的。因此,将民族认同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巩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加深他们对国家的了解与尊重,加强他们的国家公民身份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
2.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的社会认同
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的社会认同略低,集中在教育和经济两个方面。因此要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的社会认同,除了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客观辩证地看待本民族的社会发展现状,还要引导他们树立改变民族地区贫穷落后面貌的决心,提升他们的自信,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要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就是推动本民族文化、教育、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并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科学文化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去,避免其产生依赖思想。
3.改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民族冲突情境下的应对方式 在面临民族冲突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其民族认同的高低有关。一般而言,高认同对应积极的应对方式,低认同对应消极的应对方式。要降低消极的应对方式发生的机率,主要有两种途径: 一是要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多与其他民族的同学交往,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对话、正视差异、求同存异,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促进。要弱化刻板印象这一社会知觉偏差,公正、客观地评价个体。二是通过课堂教育、法治宣传等方式来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4.深入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基于民族认同与心理健康、人格发展的密切关系,应当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解决他们由于民族认同所引发的内心矛盾、冲突和困扰等问题。首先,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掌握有效的心理调节的方法,及时缓解、疏导负面情绪和心理困扰,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其次,要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传统的团体辅导方法,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和具体问题引入个案辅导方法。再次,设计适用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卷,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普测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7YU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