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款焉能去追星

2023-07-24 17:38: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公款焉能去追星 》,欢迎阅读!
公款,追星
公款焉能去追星

作者:爱民

来源:《公民与法治》 2013年第21



近年来,各地“节庆晚会”、 “庆典晚会”等名目繁多,而为请明星大腕前来捧场助兴,举办方不惜“公款追星”,花费动辄几百万、千万元计,令人触目惊心。伴随着公款追星的严重异化,公众的不满与日俱增。那么,公款追星到底是谁在追,为什么追,追的效果如何,以及如何应对处置呢?

这节,那节,政府成了“追星族”

搜索见诸报端的节庆活动,可谓稀奇古怪,五花八门。产樱桃的地方有樱桃节,产袜子的地方有袜子节,产板栗的地方有板栗节,产桃子的地方有桃花节,产大蒜的地方有大蒜节……可以说,不少地方政府在造节运动中越走越远,不但名目繁多,而且几乎到了无所不包的程度。一位专家说,现在节庆活动多到了几乎有县就有节的地步,服装、西瓜、樱桃、螃蟹、龙虾、民歌、冰雪全能拿来大操大办。

据报道,仅贵州省某地一年冠以“中国”名称的“节会”就有十多个,仅“歌星”出场费、搭舞台一次就耗资好几十万元。甚至一些贫困县也出现“不顾肚皮,只顾脸皮”大操大办节庆的现象。

“公款追星”的背后推手

吸引领导,聚集人气

苏北一位文化局局长就节庆追星问题与记者交谈时说,我们这个地方,现在经济欠发达,要想打响知名度,搞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不请明星,号召力就大打折扣,也显得寒酸,我们也是想通过明星来聚集人气。

忙于“造节”办晚会的,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国家级、省级贫困县。一位县级领导私下坦言: “贫困县靠招商引资,资源优势少,就只能靠办节庆来吸引上级领导注意力,政府官员也好有个升迁的途径。”

讲排场、比面子

如今在一些地方,官员之间不仅比GDP,比政绩,比发展速度,更要比文化实力,而在一些官员看来,节庆晚会的档次和规模就是活生生的文化实力。惠民的文化工程虽然实惠,老百姓欢迎,但是默默无闻,而节庆晚会虽然务虚,但是能够名声大震,尽管“口惠而实不至”,但是官员依然会乐此不疲,成为晚会冲动的急先锋。

“官星勾结”,造关系网

现在一些官员比人脉已经不仅局限于比谁认识的官员多,比谁认识的富豪多,还要比看谁认识的明星多,并以此为荣。官员用公款捧“明星”、 “大腕”,明星和大腕也在捧官员。官员和明星通过彼此又认识了更多的官员明星,形成了更大更广的关系网。有了这张关系网,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

财政预算监督的乏力


公款追星暴露出我国现行财政预算监督乏力。按现行法律规定,公款追星的钱显然是无法进入财政预算的,然而,地方财政预算的乏力和不科学,导致政府收支预算内一块,预算外还有一块,相当一部分收支游离于预算和监督之外。这就给公款追星族留下了生存的土壤。在一些官员看来,财政的钱是国家的钱,而不是纳税人的钱, “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不花白不花”。

公款追星成公害

公款追星,花的是百姓的血汗钱,满足的却是一些官员的虚荣心,可谓贻害无穷。

空耗财政公款

明星们个个身价惊人,追星肯定是要大把花钱。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些地方政府举办的庆典、纪念活动,少则耗资五六百万元,多则达上千万元,其中约80010用于支付明星们的出场费。这些当红明星的出场费,通常都在30万元左右,最高能到50万元、100万元。尽管星价高得令人咂舌,可一些地方官员依然乐此不疲,甚至有的越穷越舍得花钱。

公款追星,花费巨资,可钱从何来呢?

一是财政出资。二是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摊派门票,有的甚至从机关事业单位工资中扣捐。三是利用行政权力强行要求企业“赞助”。大大,小小的企业“赞助”从数万到数百万不等,企业往往不堪重负,但又敢怒不敢言。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民商法专家刘俊海强调, “国企利润实际上也是国家财政资金,用这些资金去办晚会、摆阔气,也是对国家资源极大的浪费”。

损害百姓利益

“公款追星”留给广大群众的,是怨声和不平。

山西省某县为招商引资,邀请明星助阵,花去1200多万元。与此同时,该县大量迫在眉睫民生问题却因财政困难而不能解决。群众气愤地说: “眼看不到20天就要上冻,盼了多年的集中供热仍没钱办,而县长请明星大腕儿扭几下屁股、唱几嗓子就花费上千万,真是领导追星,百姓揪心。”

引发腐败

公款追星,由于晚会“采购”不公开,养肥了一批专门接单“公款晚会”的特殊群体,给私相授受等腐败行为提供了滋生的温床。

济南某家演艺公司资深行业经纪人闫某透露,大型晚会的运作都有一些“潜规则”。账目虚开、吃回扣的问题基本都发生在举办单位的中层以上。一般来说,整体活动费用预算的两成都要给相关的负责人员,为了建立长线联系,给对方好处基本是惯例。因明星的具体费用没有

明码标价,这其中有很多水分,也就提供了大量可操作空间。有的官员还借搞晚会贪污赞助款。

拉大贫富差距

“公款追星”现象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反感。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这些“公款”直接或间接来自纳税人,来自老百姓。 “公款追星”归根到底就是“政府请客,百姓埋单,明星发财”,是变相的“劫贫济富”,拉大了贫富差距。




多管齐下治顽症

防止官员慷公家之慨去追星、搞演唱会,必须有实招。

将中央有关部门的禁令真正落到实处

对于财政资金不能追星捧腕,中央已是三令五申-2005年出台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明确表示,公款不能办营业性演出,不能追星等;2008年,九部委联合下发通知,禁止政府公款追星;201 1年底,文化部又下发了关于不允许公款办商业性、营业性演出的有关规定。可是,诸多政策并未阻止住公款追星的脚步。

2013813日,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审计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发出《关于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的通知》,明确要求,不得使用财政资金举办营业性文艺晚会,不得使用财政资金高价请演艺人员,更不得使用国有企业资金高价捧“明星”。

今番禁止公款“追星”,要像执行中央“八项规定”、 “六项禁令”一样,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让公众举报、监督,上级迅速介入调查、及时处理违规者,并持之以恒,唯有如此,才能产生足够的威慑力,才能彻底消除“公款追星”现象。

建立透明的财政制度

政府每花一笔钱,都有必要事先问一声老百姓同意否,最起码事后要向老百姓公布,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发挥监督作用,阻止公款追星事件的发生。要是财政支出总是被政府捂得严严实实,政府爱怎么花钱就怎么花钱,外人无从知晓,那公款追星就很难绝迹。

人大不仅要审批政府的财政预算,更要监督这些钱是否花在正当处。

按党纪国法严惩

禁止公款追星要有严厉的惩罚制度作保证。首先是对官员,谁若无视禁令,还继续搞公款追星,不仅要摘其官帽,降级降职,还要坚持“谁烧钱谁埋单”的原则,谁拍板追星,就让谁自掏腰包支付公款追星所产生的所有费用。在如此高的违规成本面前,看哪个官员还敢胆大妄为?其次是对明星,谁若接受公款邀请,不仅要没收其所得,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还要将其大名公之于众,让其名利俱损,看哪个明星还敢对公款“情有独钟”?果真这样,某些官员、明星就不敢越雷池一步,公款追星就会销声匿迹。

让群众参与进来,办成老百姓自己的节日

为了防止公款追星问题的出现,有不少专家给地方节庆活动支招:与其花大价钱请明星买一晚上的热闹,还不如开动脑筋,挖掘当地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加以包装推广,真正让群众参与进来,办成老百姓自己的节日。比如,南京六艺节搞的十大文化广场活动、姜堰溱潼万人会船,都是很好的形式。

责编:陆京慧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7VA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