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培养幼儿的自律能力》,欢迎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律能力
陈永香
学前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幼儿年龄小,缺乏生活体验,对是非善恶的分辨还比较模糊。如何培养幼儿的自律能力,让幼儿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规范,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呢?在日常生活中,我是这样做的:
1、利用讲故事、学儿歌等形式,把抽象的要求化作具体的行动指标。
当我们天天对着孩子们说出“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懂礼貌,讲卫生”这些泛泛的要求时,孩子们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他们还不能够理解这些要求所涵盖的具体指向和内容。针对该年龄段的特点,我们不如运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要求”“润物细无声”的传达给他们。比如:通过讲故事《猪八戒吃西瓜》、《瓜瓜吃瓜》教育孩子果皮垃圾应入箱;通过儿歌《自己吃饭正好》(小小手,真灵巧,扶住碗,拿起勺,轻轻舀,慢慢送,自己吃饭真正好。)来鼓励孩子自己吃饭;通过儿歌《轻轻》(开门轻轻,关门轻轻,说话轻轻,上下楼梯也轻轻,我要做个小轻轻。)教育幼儿会控制自己的声音,学会小声说话。
2、与幼儿共同制定规范,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练习。
如针对幼儿“拉扯小椅子”的现象,我们首先请他们观察磨损的椅子然后讨论该怎么保护这些椅子,经讨论商定出共同的规则“轻搬轻放,有倒下的椅子及时扶起来”。在规则制定后最重要的还是要检查执行情况,对遵守规则的及时表扬肯定,而对于违反规则的教师应及时制止,并给予一定的惩罚。还要非凡注重的是,教师应该是规则的带头执行者。还有“上课时举手回答问题”这一规则也要多次重复才能被孩子们所领悟、执行……
由于幼儿年龄小,自制能力弱,行为表现不稳定,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存在反复的现象。因此,对幼儿文明自律意识的培养应该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巩固幼儿的行为表现,更要进一步密切家、园、社区的关系,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让幼儿逐渐从“他律”过渡到“自律”,逐渐内化意识,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最终成长为受社会欢迎、具有良好个人素质的新一代公民。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7Px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