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聋校实行双语教学的意义

2023-08-11 13:38: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在聋校实行双语教学的意义》,欢迎阅读!
双语,实行,意义,教学
在聋校实行双语教学的意义





广西北流市特殊教育学校



这里说的双语是指聋人语言(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手语)和主流社会使用的语言(主要是该语言的书面语)。

双语教学作为聋教育的一种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以其的创造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已开始由国外传回国内,并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双语教学以维护聋生的权利和需要为主要内涵,是适合聋生自主发展的教学方法。双语教学具有坚定的社会学基础,符合聋校教学要求,并有语言学的理论诠释和推广意义。

一、人道主义的呼唤

聋人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有耳听不到、有口说不出,与主社会缺乏有效的沟通,长期处于主流社会的边缘。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育聋生的健全人性,教给聋生生存的本领,让聋生和谐发展。聋教育本身就孕育于人道主义之中,人道主义是聋教育乃至整个特殊教育最重要的思想基础之一。人道主义要求聋校的办学理念、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要有助于耳聋学生的学习成长与进步。聋校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减轻听力残疾给学生带来的不便和痛苦,从同情、关心开始,给聋生仁爱的教学方法与行为。

19631229日,内务部、教育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公布《汉语手指字母方案》,作为聋校发音教学、识字教学的辅助手段。1979年,经民政部、教育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批准,在全国推行《聋哑人通用手语图》。1987年,全国手语工作会议确定将《聋哑人通用手语图》易名为《中国手语》,正式在全国推广使用。大批聋人虽然生活在无声世界里,失去了使用有声语言的机会和条件,可有了手语,又为聋人与聋人之间、聋人与健听人之间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提供了有力保障,聋人和正常人一样享有了平等的社会位和社会权利。

回头看看过去强调的纯口语教学聋儿因为听觉障碍,听音和说话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困难和痛苦和事情,为什么我们要对他们作统一要求呢?这是多么的不人道!给聋儿一点选择的空间,让他们习得自己最喜欢、最自然的手语,并通过手语学习书面语,和主流社会立有效联系,这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二、聋校教学的需要

聋校教学是教师的教和聋生的学的共同活动。长期以来,我们的聋校教学效果不佳,至影响了特殊教育的声誉。例如一些聋生在学完九年聋校课程后,不能用口语与健听人进行交谈不奇怪,可是连一张便条、一封短信都写不通顺,就很难说得过去了。国家投入巨资兴办聋校对聋人进行教育社会各界也对此倾注了无限的爱心,到头来却是这么一种效果。因如此,聋教育经常成为特殊教育的“众矢之的”,“质量危机”的警报此起彼伏,由此引起且不可回避的是:我们的聋教育备受批评。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水平低而教不得法,还是聋生脑子有问题学不对路,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其实不然,谁不见聋校里的老师们兢兢业



刊登在《广西教育2002年第五期A


业,学生勤勤恳恳。依本人看来,问题的关键是在教与学之间,还可以说是师生之间缺乏一种便捷的有效的沟通工具。

让我们再回顾纯口语教学法和全面交流法。国际米兰会议后,很多教师就发现纯口语教学法有很多问题不能解决,因为它必须依赖于先前的经验凭借有效的辅助设备和技术,立在相当熟悉的基础上,不然就难以实行。全面交流法集多种交流形式于一体,虽然聋生的权利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但健听教师很少懂得聋人手语(而非手势英语或手势汉语),大多数教师和聋生的交流能力没能适应新的变化。更为聋生所不适的是,该法在实际运用中,以口语为主,忽视了聋生在交流中有深度舒适性的需要,所以并不真正被聋生接受,也不真正适用于聋校教学

在我国,早年颁布的《聋哑学校语文大纲(征求意见稿)》提出师生的语言手段必须以口语为主导,合理运用手指语、手势语和板书作辅助语言手段。这里的“必须”强调了口语是第一性的,其他语言形式是第二性的。再就是“合理运用”,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运用”情况,甲教师认为他的合理了,乙教师可能会觉得还不够合理,所以说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把握,甚至仍未能走出口语教学法的圈子。

从口语教学到全面交流,直到如今提出的双语教学,是聋校教学走过的三次变革历程。双语教学的提出,对于促进聋校教学应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研究和实践表明,双语教学是一种最佳途径,它使师生之间有了便捷、自然的沟通渠道,聋生在这样的语言环境和教学环境中提高了语言能力、学习水平,增强了认知功能和自我意识。聋生有了运用语言的成功感和自豪感,可以愉悦地、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聋校教师应当以积极的态度去理解和了解双语教学沟通从双语开始,语言的沟通就是教与学的沟通,就是师生的沟通,心灵的沟通。有了双语作为教师与聋生在教学中最有效的沟通要素,师生之间便是一条阳光大道,语言障碍不断减少,教学还会是一项很艰辛的工作吗?

三、交流与发展的需要

对聋生而言,学校生活仅仅是他们人生旅途中很短的一个时期,他们更多的是要生活在主流社会中。如果说聋生在学校里和老师与同学之间多少还有一点因经常性接触产生的默契而易于交流外,走向社会后,他们就很容易因交流不畅而被社会孤立起来。

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在学校很优秀的聋生毕业后,如果在福利企业,在有一定数量的聋人中间会相处得很融洽,工作也同样很出色。要是单个到普通单位,与正常人在一起,问题常常会很多,工作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沟通不畅。曾经有一位企业主(安排有一名聋生就业)向我诉苦,说这名聋人在独处和单干时非常优秀,问题就是在合群时常因语言障碍,导致沟通不畅,理解不足,在交流上有困难,所以麻烦事特多。这位充满爱心的企业老板总不忘地对我说,希望学校加强聋生的书面语教学最起码要互相能知道对方的意思,不然他真的没有办法了。

发展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挑战。现代社会的竞争愈来愈激烈,未来社会是发展的社会聋人的可持续发展是生存的必要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生存”作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依我看来,通过双语教学教聋生掌握好交流的工具就是给他们提供了最大的生存条件,奠定了最坚实的发展基础。

聋人社会是自然的结合,聋人有他们群体的语言、文化思维来维系聋人社会的存在与


发展。双语深刻地影响着聋人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影响着聋人的成长和发展。双语教学是开放的,具有创新活力的,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雷曼说:“美国手语像线一样把聋人们织进了聋人文化的经纬之中。双语不仅是一个语言问题,还是一文化现象。聋人在双语的支撑下,不但能领略聋人文化的奥秘,而且也能分享主流文化精髓,吸纳人类一切进步文化的营养,在双文化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并得到和谐的发展,这也是双语教学的真谛。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7KD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