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诗宋词论文》,欢迎阅读!
我看苏轼
数千年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太多诗词文豪,但在大浪淘沙中,真正青史留名,登临巅峰者,不过寥寥数人,论诗,首推李太白,“千古谁堪伯仲间”,但论词,我以为,舍苏东坡世上如他能几人。
蔡嵩在《柯亭词论》有云:“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设非胸襟高旷,焉能有此吐属。”其对于苏词的风格描述是极为到位的,核心就是一如既往的豪放旷达,意境深远。我对于苏词,印象最深的有三首,一首为《水调歌头》,其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更是为人津津乐道,千古绝响。另一首为《定风波》,最有感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最后一首为苏轼为悼念早故妻子王弗所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其字字珠玑,感人肺腑,用情之深不知催泪多少感性之人,甚至于对于我这类年轻人来说,细品慢读一遍下来,至于深处,也如鲠在喉,不禁润湿眼眶。从苏轼的诗词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觉到其起起伏伏的坎坷命途,前期如《水调歌头》等作品,虽然诗人仍不得志,但也还有把酒以问青天的闲情逸致,然后期羁旅漂泊,其更趋向于一种困境中的大彻大悟,于风雨中拄杖前行,结合自身悲惨境遇悼念亡妻,看透官场仕途的转变。对此,我们不得不佩服的是,苏轼天生仿佛就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从他的诗词中,对于困境,不是那种认命的无奈,而是总是一种放开的自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毫无疑问,一个诗人诗词风格的养成和成就与其个人的境遇是分不开的。苏轼的人生总的来说经历有三起三落,我们且说说这三落,一落因著名的“乌台诗案”大难临头被贬黄州,东坡有感而发,叹道:“黄州真在井底”,字号“东坡居士”也在此期间而始。二落因与太后和司马光政见不和主动请辞,知难而退任杭州太史。三落也是最后一落,被哲宗一贬再贬直至贬无可贬的天涯海角,也就是今天的海南省境内,后遇大赦,却卒于途中。但他在生命的最后那几年,仍能自咏:“我心本如此,月满江不湍”。而苏轼在经过多次大起大落后,胸中郁积着无数要说的话,达到其创作激情的高峰。他一面在诗中倾诉自己的不得抱负,一面又在张罗日常茶饭的生活中寻找淡泊自得的喜悦,怀古通幽,以保持心理平衡。在这些年中,他刻苦读书,因而在知识方面有了新的拓展。又由于 "乌台诗案"等给他打击很大,从而他深深体会到自己在做人方面有些欠缺,因而写了不少与修养有关的诗词文章,来阐发自己旷达的人生态度。在此过程中的苏轼,不仅在文学艺术的造诣上逐渐达到顶峰,而且在做人的原则上也进入了极高的境界。
在苏东坡的身上,其最闪亮的人格魅力无疑恰恰就是他那无可救药的乐天之意,通达于世。我也曾深受其影响。记得我高三时曾效仿其风格,有一拙作如下:“天气初晴,阴云微消,才上眉梢。岂料得一纸成绩,诈惊,叹差差差!也罢,万里晴空自是好,纵黑云压地,谁怕?且走着,学个两三分东坡,哪管他风雨雷电交和加。最是意气风发,明日,试天下。”东坡的词,读着我便是欢喜得紧的,那种行云流水,由心所发的洒脱,丝毫不显得娇柔做作,是所谓真正情之所至的大自在。或许前文我说的有些不太准确,据考究,苏轼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诗词并不多,反倒是偏显婉约风格的诗作占了其传流作品的大多数,如“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之类,倘若不上
标有苏轼的名头,我绝然觉不出此乃我心中的东坡所作,倒更像是李清照的风格。我肯定大多数学生对他的印象也是如此,这便是遭了教育的不是。打我们从小在语文课上学的古诗词,关于苏轼的无一不是豪放旷达的名作,如其他显得小女儿姿态的作品往往是上不得台面的。而事实也确实如此,我们不能说苏轼写此类写的不好,正好相反,其往往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我感觉比起其他传唱千古的豪放名作来说,确实有点相形见绌,苏轼也是如此更被世人倾向于贴上豪放派开创者的标签,形成其独特的个人风格,无可复制和超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世人不止欣赏其词,苏轼更是个千古全才。他是一个大文豪,诗、词、文,冠绝一世,他是大书法家,比肩蔡襄,黄庭坚,他还是创新的画家,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他更是令人称奇的是一个造酒试验家、一个美食家、一个工程师、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便云:“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在我看来,苏轼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所流传下来的最珍贵的精神财富绝对是永垂不朽的。进退自如,宠辱不惊,旷达于世,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几乎成为后宋士人遭受坎坷之时所景仰的完美范式,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而苏轼在被贬期间怀古赏今,寄情山水所确立的审美态度也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无论处于何种境遇之下,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时至今日,诸如苏轼之类的古代文人对于当代人的教化和影响仍是不可忽视的,诗词歌赋是我华夏文化绝对精彩的一笔,但凡是一个略沾笔墨之人,从中定可以汲取到必要的感悟,在这个物欲纵横的年代,也许我们没有机会以诗会友,但我们大可闲暇时自娱自乐,浸淫其中,何尝不是修身养性的好法子,我们也许无法重现真正诗作的古意古韵,但也大可不必,豁达行之,不知不觉心境便上了一层,眼高于世。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7I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