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尝试》,欢迎阅读!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尝试“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引发出来。
然而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积累知识、发展记忆和掌握已有的结论为目标,因此原本应该丰富生动的历史,为了赶进度,为了考试,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纲纲条条,学生厌学、怕学就在所难免了.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那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采取合理的方式设置疑问来启发和引导学生呢?首先,设疑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体现循序性。其次,设疑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设疑要有意识地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上下功夫。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问题教学法”,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要求学生去发现问题,特别是针对教材提出疑问,而这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那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采取合理的方式来设置疑问启发和引导学生呢? 一 设疑要体现循序性
教师在设疑的过程中,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地设计问题,使各个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然后,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积极思考。这样既可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有助于学生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概括来说,提出问题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是什么—-即让学生综合、归纳、概括材料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讲什么事,说什么问题,或这些事有何特点等。比如在学习“九·一八"事变时,如果直接提问“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学生可能很难回答,但如果先设计以下四个问题:①“九· 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采取什么政策?②结合书本材料指出蒋介石采取这一政策的原因是什么?③结合国联调查团的报告书及“一·二八”事变说明上述几个原因中,哪些是十分荒谬的?哪个是根本原因?④由此可以看出蒋介石这一政策的实质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那么学生便会比较容易地把握这一政策的实质。这些问题不是就课文问课文,而是对课文基础知识的一个综合、概括和升华。
2.为什么—-即让学生分析事件出现的原因、目的等。如《中国历史》(七下)的一课,可让学生问“明代为何修长城”,“明代为何能涌现这么多科技巨著”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怎么样—-即让学生从事件产生的意义、影响这个角度设问,也可从历史事件对今天的借鉴意义或你对它的评价、认识等角度设问。这一层次的问题更能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比方八年级上册第6课,有不少学生提出“铁路引入我国有何利弊?”属于此类问题。
4 别异同——即让学生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似或相近或相反的历史事件、人物或现象的异同点。培养学生“比较”这一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比方“秦朝和明朝长城有何异同”等。 二 设疑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布鲁纳的“发现法”也十分强调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设疑来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并促使学生在生疑、思疑、释疑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并发展思维,往往是十分有效的。
-—历史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新材料,设置新情景,或给旧材料以新的角度,使学生在新情景下,展开积极思维,这样既可避免因重复课文材料而造成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增加历史的趣味性,又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如在学习唐太宗“天可汗"这一目时,可设一情境“若你是唐太宗的话,面对这么大的领地,你会如何统治?新颖有趣,学生积极性也会被很快地调动起来,展开积极思维。 ——联系其他学科,特别是与历史关系密切的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的内容来进行设疑。这样既有利于各学科的综合、交*和渗透,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上的共鸣,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讲秦末农民战争时,可联系语文课中学过的《陈涉世家》;在分析辛亥革命局限性时,可联系同一时期鲁讯的小说《药》、《阿Q正传》等;在学习理论性较强的有关章节时,可充分利用政治课中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利用乡土历史中的有关内容进行设疑。由于乡土历史具有地区性的特点,往往能给学生以亲切感,因此对学生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在历史教学中结合乡土历史的内容进行设疑,往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在讲述赵州桥时可以联系我们的家乡泉州的一些桥梁(安平桥,洛阳桥)等,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可广泛应用。还有学习“郑和下西洋”这一目时,也可以就郑和在第五次下西洋时来泉州灵山行香联系乡土史。 三、设疑要有意识地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上下功夫
由于历史有过去性的特点,表面看来,历史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遥远的,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不会有什么帮助,这也是学生缺乏学习历史动力和兴趣的原因之一。实际上学习历史虽然讲的都是过去的事,但讲过去是为了了解现在,预知未来。正如郭沫若指出:“对于未来社会的期望,逼迫着我们不能不生出清算过去社会的要求,……认清过往来程也正好决定我们未来的方向"。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表现在历史的发展不是直线发展,历史上某些现象会在现实中反复出现,历史上的某些东西或现象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们的映象。因此,现实生活是了解历史的一把钥匙,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设问,从而帮助他们加深了解和认识历史.如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是当今的一个热门话题,学生可以从各种渠道收集到很多信息,有一定的认识。在学习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时,教师可以设问,“试结合美国历史上的西部大开发,谈谈我国西部大开发能否搬用美国模式?或者美国西部大开发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两国西部大开发的本质不同的认识,又可以使学生明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善于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知古察今,从现实问题出发,追究历史根源,从历史之因看到现实之果,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路,这是历史课课堂设疑的又一个极好的切入点。
总之,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巧设疑问,使学生经常处在有疑、思疑、释疑的追求过程中,激发兴趣,主动学习与探索,真正地体现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教师的知识面不仅要专,而且要广,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有的甚至十分冷僻,有的教师一时也难以给予准确的回答,这就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形势、新挑战。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7H7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