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闻标题赏析

2023-02-22 09:43: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体育新闻标题赏析》,欢迎阅读!
赏析,标题,体育,新闻
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以来,新闻媒

体全方位、多视角的报道,使人们每天在第一时间耳闻目睹奥运会的赛况。报纸虽然不能像电视那样把人们带进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比赛场面,但奥运会的文字报道同样精彩,特别是那些独具匠心、寓意深刻的新闻标题,不仅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眼球,还引发了一些耐人寻味的思考。各大报刊在标题制作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用修辞手法,有的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等不一而足,但都力求写出新意,引人注目。 巧嵌名字

很多报纸都巧妙地使用运动员的名字做标题,以名字入题,突出了体育报道的主角———运动员,让读者一瞥标题,就知道主要新闻事实。这样的标题往往较切 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如: 1)王娇果然是跤王(《中国青年报》 2008-08-19

2)中国“娇”傲(《今晚报》2008-08- 18

3)此时无声胜有声动作展示真实 的“月亮”《今晚报》2008-08-12 4“晶霞”一出谁与争锋(《今晚 报》2008-08-11 5“欣”苦夺金期待“欣”王朝(《新 民晚报》2008-08-19 标题(12)写的都是中国运动员王娇夺冠,标题从她的名字入手,巧妙利用谐音,既抓住了新闻事实,又突出了运动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标题(3“月亮”指的是跳水运动员林跃和火亮双人组合,分别取自运动员的姓和名。标题(4“晶霞”指跳水运动员郭晶晶和吴敏霞双人组

合。标题(5)指体操运动员何可欣。这里把运动员的姓名巧妙地嵌入新闻标题中,既点出运动员,又凸显了新闻事实,借题发挥、巧妙点缀,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以动取胜

高尔基在讲到文学作品写作时说:“要使艺术作品具有令人信服的教育作用,就必须使主人公们尽可能多做事,少 说话”。同样,在新闻标题制作中,也必须善于抓住描写对象富有典型性的、外在的具体动作,把“心灵的生气”灌注其中,从而揭示它的内在特征,使之形象、鲜明、生动,思想感情强烈,或沁人心脾,或耳目一新。如: 6“秦王”登基(《潇湘晨报》2008-08- 14

7)这一“健”又“捡”一金 (主)

奥运会体育新闻标题赏析 □鲁晓霞

附台词、流行歌曲、成语、谚语、诗词名句等仿拟出与新闻报道内容等相联系的语言极具自我传播效应、格外引人注意,是增加文化附加值的强势模因。比如,著名作家斯宾塞·约翰逊的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成为家喻户晓的著作,而书名也随之成为炙手可热的强势语言模因。人们仿造而来的新闻报道很多都采用与此相关的标题,比如《西安晚报》的新闻文章就用《谁动了孙英杰的钱包?》做标题,《国际金融报》的新闻报道“谁动了保险业的奶酪”等都可以说明强势模因在新闻界的冲击力。除了书名之外,还有一些是出自一些知名电


影,比如进口大篇《与狼共舞》就催生了《齐鲁晚报》的记者采用《宋鹏飞:与艾滋共舞》的新闻标题,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还充满了艺术的美感。所有这些无不表明,新闻时髦语是模因论背景下语言强势模因在新闻界创作的冲击力所造成的新的时尚的写作风格 新闻时髦语的修辞效应

在上文众多新闻时髦语的分析中,我们发现新闻时髦语不仅仅是表达的需要,更是因为它们比普通的同义或近义表达

能产生更为丰富多彩的修辞效果。新闻报道选用时髦语的原因很多,但重要的是为了产生几方面的修辞效应。

第一个修辞效应便是时尚性。新闻报道的时尚性是近年来才呈现的一个新特点。新闻的表达不仅要准确,更要时尚。比如,一些贺岁片如《无间道》里面的“出来混,债总是要还的”就引起了新闻记者的注意,《中国经营报》的记者就写出了新闻报道《南方高科:出来混,债总是要还的》。冯小刚的《手机》里的经典台词“做人要厚道”,搜狐新闻就爆出了《做人要厚道:政府和舆论应善待温州炒房团》《天下无贼》里面的冷幽默式台词“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也被记者敏锐地捕捉并写出了新闻报道《春运涨价: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总之,这些新闻报道正是由于这些时髦语的存在,通过依附在家喻户晓的贺岁片经典台词上,不仅如实报道了新闻内容,而且还呈现了浓郁的时代特色和前沿的时尚性。 第二个修辞效应便是简易性。比如刚才谈到的关于丑闻表达的“门”,就远远比“丑闻”或者“事件”要简洁。这种强大的表

现力正好符合了新闻标题的写作特点,因为新闻标题作为文章的中心,必须要简洁抢眼,闻的简要性不允许我们用更长的词来表达短词本可以表达的内容。另外,这种简易型不仅体现在字数上,更体现在更易于记忆和理解上。新闻时髦语依附在成功的强势语言模因上,以加快读者提取信息和消化信息的过程。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记者,应该明白消费群体的价值取向,不能再以过去的严肃的方式来一板一眼地报道事实。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提倡记者在正确表达的前提下大胆使用新闻时髦语,增强报道的可读性。当然,这种使用不能出现滥用或者误用,避免弄巧成拙。 参考文献:

1.陆云红:《浅谈新闻语言中流行语的运 用》《新闻三昧》200812 2.里查德·道金斯著,卢允中译:《自私的基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现代外语》,2007(1)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编校:施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7G2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