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符号的视角看当前网络流行语文化现象

2023-08-19 07:37: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以符号的视角看当前网络流行语文化现象》,欢迎阅读!
流行语,视角,符号,现象,当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以符号的视角看当前网络流行语文化现象

作者:赵超越

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5年第08

【摘要】在21世纪,网络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又一个影响广泛的传播媒体,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沟通交流的媒介。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文化象,它可以体现出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思维方式,而文化语言学正是以意象为中心可以体现出此种认知的方式。在学习文化语言学的同时,一直思考文化语言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是不是能够从符号的角度把近两年的网络流行语文语言联系在一起呢?本文也试图从这两个问题为出发点探讨以符号的角度看当前网络流行语文化现象。 【关键词】文化 语言 符号 网络 流行语 一、介绍

胡壮麟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使用语言,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解释。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文化,它的流行度不可小觑。网络流行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可以是为了沟通交流方便快捷产生的,例如:“FT”“faint”的缩写,是指晕倒的意思,由于打汉字不如打字母方便,所以有许多英语单词被简化成特定的字母了;“BTW”就是英语“by the way”,即顺便说说的意思,此类流行语还有很多,目的都在于简洁快速。另一类是根据某种现象而产生的网络流行语,例如,“APEC BLUE”的意思是“APEC,是2014年的网络词汇,形容2014APEC会议期间北京的蓝天,引申义为形容事物短暂易逝,不真实的美好。本文所说的网络行语基本就是最近两年活跃在大众之间的常用网络语言。

文化是一种符号,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语言也是一种符号,所以我们可以试从符号的角度看语言文化,进而可以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现象。 二、符号和网络流行语文化的关系

网络流行语的构成和来源可谓是五花八门,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常规的语言的范围,形式上虽然不规范,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不仅引人注目,而且还被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广泛使用。例如,喷子网络用语,是说大话的意思;古奶英语“good night”音译,晚安再见的意思;高冷,英文翻译成“noble and cold”相关的词汇,指高傲,高贵,冷淡的人的意思,是一个中性稍偏贬义的词;“LOL”“laughing out loud”“lots of laughs”的缩写,表示很开心网络挖掘机技术哪家强是某演员为某学校代言的招生广告语,没有任何内容,只因句式经典引发不少人狂热跟风,在一段时间内是网络段子手们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还有很多类似的网络流行语,都可以体现出流行语的创新性,形象性,简洁性,时代性的特点。语言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发展,同样流行语的产生和不断更替也离不社会文化的发展。所谓文化,贺麟在《文化与人生》说过:所谓文化就是经历人类精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陶铸过的自然,也就是说,自然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具有物理属性的物质世界,符号也是具物理属性,所以说文化也是一种符号。

文化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只是以文化为洞察点来分析语言学,主要探讨语言文化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一种社会功能。19世纪末20世纪初,符号学的创始人索绪尔认为应该把对社会生活中的角色研究看成是一种对符号的研究。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语言与天文地理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而语言也是整个言语社团所规定的一种符号,语言虽然具有任意性,但是同时也具有社会属性,也是人们所认可的语言符号。所以说完全可以从符号的角度看待某种,甚至所有文化现象。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方言文化,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符号。人们之所以接受并使用流行语,是因为流行语是经过有理据的任意性的匹配,才让人们所认可并广泛使用,在交流的过程中并不会影响沟通和其概念意义,语言的价值是在社会中体现出来的。所以说,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的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文化和语言之所以能结合是因为研究对象都是符号。 三、思考及启示

文化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流行语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反映在它能够与时俱进,因简洁,大众的特点让人们方便交流;消极的一面体现在它对传统的语言规范的使用有所冲击。我们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要注意场合,一方面避免落伍现象,另一方面也要继承传统文字,加强文字规范性并且学会恰当地使用。 参考文献:

[1]F.de Saussure.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Gerald Duckworth & Co.Ltd.2001.

[2]胡吉成.当前网络词语问题探析[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04.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3.

[4]王仕勇.社会学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研究背景和意义[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4.08. [5]赵超越.从符号的角度看文化语言学[J].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15.03.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7CD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