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工程教育下服装设计专业发展策略》,欢迎阅读!

工程教育下服装设计专业发展策略
【摘要】本文综述我国工程教育认证的实施情况,分析传统的服装设计与工程培养模式与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下的培养模式的差异,总结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在工程认证下应具备的能力。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开展新形势下课程体系设置、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和教学质量评估的研究探索,为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下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服装设计与工程;工程认证;人才培养;教学质量;行业需求 1国内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其传统培养模式
1984年我国高等教育建立了第一个本科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现在已发展到一百余所院校设有该相关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有些院校已开始取消办学。无论事态如何,这一专业的建设促使着我国的服装产业不断发展,充实了企业的技术力量,另外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开设为服装企业管理水平带来很大的提升,提高了我国服装产业的竞争力。另外,服装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及提高经济效益,企业也不断向新技术、高水平、深加工领域探索,换而言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满足企业及行业的需求目前国内高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能力、素质及技能方面仍存在很大的不足[2,3]。目前,我国传统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多是以理论学习为重点,考核也是主要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工作和审核评估为依据。评估是行业内部的自我评价,这一体系也是基于高等教育部门的评价体系,这很容易导致目前高校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呈现出学生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较弱、对自己未来工作岗位了解不足,进而导致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不能迅速适应岗位的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另外,虽然从当前各高校构建的课程体系来看,其主要包括两大类课程:一个是以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理论为导向的理论课程,一个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类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的比例呈现出明显的种理论轻实践的态势。而由服装专业的学科定位可知,服装工程专业应以培养学生技能实践为中心,所以这种过度重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的课程体系是与其学科定位严重不符的。更别说,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工程认证的定位要求了[4]。此外,目前各高校的服装专业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尽管他们均是硕士博士毕业,但是他们都是从校门到校门,均未有一线服装生产企业进行长期工作的经历,所以对服装企业的很多生产设备、生产流程、工序要求、岗位职责、运营模式等并不了解,这也是服装工程专业的授课内容偏向理论的原因。因此,进一步提高教师实践经验显得十分必要。
2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下的改革
2.1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下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优化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工程认证提出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其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具体来说,重点培养毕业后在知识、能力和专业素养[5]。同时,在优化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方面,毕业生、教师、以及用人单位应进行综合研究。分析服装行业目前的发展方向和未来人才需求的方向,根据公司的需求,制定和优化内外部要求的培养目标。工程认证标准明确规定了高等教育是一个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自身素质、能力培养的机构[6]。因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工程认证需要在本系院或学校明确办学定位,充分了解企业所需、学生想学,合理制定培养目标,根据毕业要求安排课程体系,配备专业的教师队伍发挥本专业在地方乃至全国的办学优势。在培养
目标确定的同时,广泛征集意见,集所长于一身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成目标的达成,形成持续改进理念。
2.2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下改革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更新专业教学模式 传统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通常是根据教师能上什么课进行安排或者固定的教学大纲,而并不是根据毕业生需要达到的能力和毕业要求进行课程或者教学内容的安排。虽然这种方式,可以保证教师能够熟练的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很难保证其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很好的适应服装企业或行业的需求[7]。另外,根据工程认证的要求,进行高等教育的高校其实质就是一个在为企业服务、为企业输送人才的地方,故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进行培养人才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们必须改革对现有不合理的课程,建设适合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一方面专业要突出实践技能课程安排的重要性,又要加强教育平台的建设。课程要有效的支撑培养目标,不能因为老师的问题而随意打乱整个培养体系。另一方面,根据培养目标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毕业要求实现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将目标细分为对每个课程的要求,最后的毕业要求是对课程模块的一个汇总,最终实现培养目标及毕业生达到企业所需[8]。 2.3改善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师水平
为适应当下专业认证的发展趋势,教师作为学校重要的知识传播者,对其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其能力进行提高,具体内容如下:
2.3.1教师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一个集服装设计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应用型专业,其涉及的课程既包括服装材料、服装商品企划、管理学、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理论课程,也包括服装结构制版、服装工艺、服装工效学、服装舒适性评价、服装IE工程等实践动手课程[9]。然而,尽管目前服装专业的很多教师都是教授或博士学位者,甚至海外留学归国,但他们均属于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企业一线实战经验,没有真实的实践能力。也可以说是对服装公司或行业工艺设计和加工流程并不真正了解,欠缺工程实践经验。同时,教师经常在特定的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科学研究,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但并不一定真正意义上适合本科生的教学,尤其是刚毕业的博士,上课过程中会出现理论性过深,具体操作能力很弱。如果说专职教师曾具有企业相关实践经历,会能很好的指导学生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因此,学校应当为教师安排下企业的机会,让教师深入学习一年或两年,短时间的一两个月对于企业来说你只是个过客,对于教师本身来说也没有实际意义。另外,为鼓励教师去企业一线锻炼学习,在工厂实习期间,学校应给与工作量减免或减少等鼓励措施。除了企业实践外,还应鼓励青年教师担任企业博士后候选人,以增加对一线生产的接触,与企业的横向合作可学习企业先进技术。这样可以提高工程方面的实践能力,为教学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3.2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现在高校青年教师一般都是直接从校园走上讲台,未接受过系统专业的教学培训及学习,教学方面的能力相对欠缺,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激不起学生兴趣,不懂得怎如何引导学生,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学校应建立“一帮一”教师教学效果提升团队,让老教师带新教师,给他们一对一指导,让新教师能够迅速的转变角色,快速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学校也可针对此类情况应对新引进教师实行导师制,新教师进校后一年内不允许上课,但要听满指导老师帮助规划教学课程,其中有一门课程必须是自己指导教师的课程,第一年听课量算作工作量,新教师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76I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