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流动里的空间

2023-12-19 19:37: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时间流动里的空间》,欢迎阅读!
流动,时间,空间


时间流动里的空间

哲学的的角度着重论述了中国古典园林、宫殿、陵寝等的空间序列,指出其空间设计中对四维空间的理念的体现。通过对中国典型传统空间的分析,指出了其中巧妙的流动空间设计,对现代建筑空间设计有着一定的借鉴和启迪。



标签: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时间;流动空间

建筑的实质在于空间,中国人有着不同于西方人的空间概念,在空间设计追求和谐——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个体与群体的和谐——以创造出一个和谐的、完美的空间序列。中国在很早的时候就注意到建筑不只是三维的艺术人在建筑中活动,必然随时间地点的不同对空间有着不同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是在活动时间进行中产生的,因而空间就成了随时间变化的四维空间。中国传统的空间设计处处体现着四维空间的设计理念,在古典园林、宫殿、陵寝、寺庙、传统民居等多种的建筑形式中,都可以体会到流动空间的存在,它使我们的传统建筑更具有哲学的审美情趣。



1 园林——卷轴式的连续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建筑的一重大成就,由于它最大限度的摆脱了使用功能的束缚而追求天然情趣,因而创造出了许多富于天然情趣的、丰富变化的连续的空间序列。其中,最讲究的即为步移景异中国古典园林之内在的、动态的美,即在于其丰富多彩的流动空间。宏观上,园林中亭台楼阁的分布,已使空间产生动势,又因路、桥、门洞的导引,即所谓曲径通幽之空间的流动便自然形成。一方面自然空间流入亭台楼阁,而汇聚为人造空间;一方面,人造空间又流出亭台楼阁而扩散为自然空间。情景交融,行而复止,步移景异,兴味无穷。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流动还讲究微观上的效果。每一处景点,各种形式的景门、漏窗、照壁、花墙、回廊、入径,在有限的空间中,又生出无穷的层次,似隔非隔,似断不断。游人过门、临窗、倚壁、隔墙、穿廊、入径,咫尺之中,景观各异,片刻之间,感受不同。从宏观到微观,中国古典园林就这样以丰富的卷轴式的连续空间,把人们引入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天人合一的境界。



苏州留园在这方面表现的最为集中。从入口轿厅经曲廊、敞厅到古木交柯的过渡空间序列,从古木交柯经绿荫轩、明瑟楼到涵碧山房的西行空间序列,从古木交柯经曲楼、西楼、清风池馆到山池北部的北行空间序列,从西溪楼入五峰仙馆,经楫峰轩到林泉耄硕之馆的东行空间序列,都调度得十分妥帖、精彩,处理得十分细腻,富有特色。这些空间序列中,通过空间大小、明暗、虚实、开合等的对比变化,取得了景色多样、层次丰富、逐步展开、步移景异的独特时空效果,创造了极富情趣的建筑境界。



2 宫殿——丰富变化的庭院空间

宫殿是帝王生活起居,施政之所,是中国建筑的最高形制。因而其总是给人




一种崇高、雄伟、辉煌、灿烂的大壮之美。宫殿建筑的总体布局,都是附会了封建统治的礼制来加以规划的,具有森严的等级秩序和肃穆的阴阳术数。宫殿建筑的布局安排,空间的组织转换等等均是依照礼制的等级秩序加以具体经营。大体上依据三朝五门、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等形制,形成了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层层进深的布局,空间序列秩序井然、有条不紊,体现了气氛森严、拱卫朝揖的皇家威仪。



在宫殿建筑中,保留最为完好,且空间艺术处理最为成熟的即为北京故宫建筑群了。北京故宫以大清门为起点,经六个封闭庭院而达到主殿。大清门北以五百米长的千步廊组成了一个狭长的前院,给人压抑、肃穆的感觉。接着一个三百余米长的横向空间,空间豁然开朗,北端就是高耸的紫禁城的入口正门——天安门,前面配有石华表,金水河桥,更加突出了天安门的壮丽、庄严。在此形成了第一个建筑空间的高潮。过天安门,为一较小的庭院,庭院另一端为体量与天安门相似的端门,这种重复使得天安门的形象得到加强。过端门后又是一三百余场的狭长院落空间,在庭院北端是体量宏伟、形态丰富的午门。在狭长的空间衬托下,午门显得更加的庞大、威严与不可侵犯,托出了皇权的绝对权威。在这里形成了空间序列的第二个高潮。午门内为宽度达二百余米的太和门庭院,行到此处豁然开朗,多少缓解了先前午门所带来的压迫感。过太和门,便来到了全局的最高潮部分——太和殿庭院。这是一个面积四公顷的近乎方形的大广场,正北三层的须弥座台座上坐落着体量雄伟、形式壮丽、装饰华美的太和殿。殿前无比开阔的广场,更加的烘托出了太和殿的庄严神圣、至高无上的磅礴气势。故宫在1.6公里长的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了一条与都城轴线重叠的,极为隆重、极为壮观的空间序列。



3 陵寝——恢宏沉重的纪念空间

陵寝建筑是礼制性、纪念性很强的大规模建筑组群。古人在灵魂不灭观念的驱使下,认为人死后在阴间生活。为此,把事死如事生,事之如事存列为礼的要求,大多数帝王的陵寝都是依照其生前所处的宫殿为准则,加以模拟规划的。因而,陵寝建筑与宫殿建筑在审美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陵寝毕竟是为死者之所居,故他除了向宫殿一样宏伟恢宏之外,更多地给人以混茫、深重与沉郁的感受,有种大过之美。历代陵寝的地面布局,通过建筑物的设置,层层深入,层层森严,层层沉郁,体现了作为帝王死之生活空间的大过之美,并和帝王之生活空间的宫殿建筑的礼制秩序互为表现。



对于陵寝建筑这样大规模的纪念性建筑组群,往往通过中轴线加以组织,典礼制度所需的各种不同形式、规模的建筑形体,以准确的尺度,灵活而巧妙地进行配置和空间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统一和谐的空间序列层次,使得陵寝的纪念性、礼制性主题有条不紊而又富于戏剧性、艺术力地展开,并得到不断深化。



典型的实例如清东陵的主陵孝陵,其整个陵寝建筑外部空间的序列,其于陵区最南端的五间六柱一楼石牌坊,为整个陵区的入口标志。其北二百四十米几千尺之内,布置着大红门,两翼连缀着风水墙,是陵区的总门户。这两座建筑面廓皆在百尺上下,高则石坊未逾四十尺,大红门则更低些,都依百尺为形控制。




大红门迤北的神道上,有陵寝建筑中最高大的神功圣德碑亭巍然峙立。由石碑坊至神功圣德碑亭,处于中轴线上的单体建筑只有三座,布局十分疏朗。但移行其间,形与势的时空转换效果,仍有细致入微的表现,显示了古代工匠出神入化的技艺,戛戛独造,令人叹绝。循着孝陵神道向北,自西绕行影壁山复转向东,再折而北向,神道由此直伸向陵区主峰昌瑞山。横踞在这段神道像生终点的是龙凤门。龙凤门后经单孔桥、七孔桥、五孔桥、下马牌、三路三孔桥、神道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左右班房、隆恩门,东西燎炉、东西配殿,隆恩殿、石平桥、琉璃花门、二主门、台石五供、石平桥、方城明楼, 直抵月牙城前琉璃影壁,一系列形制各异、多彩多姿、大大小小数十座建筑物,就由一条总长达6000的神道相贯串,一气呵成,形成为气势宏伟、序列层次丰富的陵寝建筑轴线空间。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6月第四版

[2]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月第一版

[3]徐建融,沈舟.中国古典建筑美术-----宫殿.陵墓.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5月第一版



[4]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8月第一版

张娜娜(1982,女,安阳师范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助教

李佳(1981,女,安阳师范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助教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72b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