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概述“应用文”的写作训练》,欢迎阅读!

概述“应用文”的写作训练
“应用文”是社会性最强、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文体,而且有深有浅,可深可浅,上到政府机关,下至社会民间,几乎是各级各层时时处处都不能离开。在政府机关,多是政府工作行为所需的文字表现形式;在企事业部门,多是经济工作所需的文字表现形式;在社会民间,多是人际交往事宜所需的文字表现形式。
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毕业后,走进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出了“专业”要求外,首先接触到的第一个“考题”,便是应用文能力与说写水平。这种“能力”与“水平”不是一日之功,除了必须有生产、生活与学习的社会实践外,那就是应有在校期间的应用文读写基础能力与功底,有没有这种功底如同专业知识水平或高或低一样,决定着能否适应客观实际的要求。我们做过调查,在机关、企事业以及学校当中,有研究能力和文字能力的,除具有较好的专业水平,多是“应用文”水平较高,其中多是有较好的写计划总结、调查报告与分析问题、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同他们的座谈中,都说到自己在学生阶段就有过基本训练,如,有的班干部常常为班级做小总结,有的在练记叙文写作时,重视写自己生活工作学习实际,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总结一些经验教训,提出改正办法,久而久之,使自己得到一些习惯的训练。有的人,在回忆中学阶段学习生活时,他们常做社会调查,并写出浅显的报告,受到老师的指点,因此受益很深。
无论是工作能力,还是教学能力,研究能力,总是离不开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善于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这些素质应当引起我们早期重视。在中学阶段,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认识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取得成就的原因,学会使用一定的文字采用一定的规格款式来表现。
无论是从语文教学任务来说,还是从新形势下社会需要来看,在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中,都应当在语文科课内外活动中,高度重视“应用文”训练,早期培养和提高学生使用应用文的能力,并强化重视和爱好应用文的导向。
深化教改的重要之点,在于树立大教育观,而大教育观的重心又在于增强教育的社会效益和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与提高。语文教育改革的课题是多方面的,但增强学生语文能力的社会性,亦应是重点之一。再则,从当前各级学校毕业生的语文实际能力来看,应用文能力多不够高,参加工作以后,不能写好计划总结,不能提炼规律。在调查研究中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可见,在深化语文教改中,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是当务之急的社会需要,更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那么,在深化教改的新形势下,怎样加强语文课内外活动,提高学生写作应用文的能力呢?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中感受到,应特别树立“一个意识”和加强“六个结合”。
“一个意识”,即,在深化写作教学的改革中,增强写作能力上的“社会性意识”,有了这一意识的自觉性,就有利于增强师生面对社会需求和“毕业后”的生产生活与工作生活需求,而自觉地提高写作水平和教学实践的积极性。
在这一意识的指导下,自觉加强如下“六个结合”。
第一,常规性与社会性结合。在写作教学中,其具体途径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应用文是一种社会性强的文体,所以它不能离开社会实践,这就应使教与用结合。应用文重在反映和服务社会实践,让学生有序地参加社会实践,从而有目的地反映实践成果。如,课题有计划,活动有计划,训练有计划,并把这些计划形成常规。这一结合,必然会在常规中强化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形成常规。
其二,既应有群体性活动,又应有个人的活动,这样更有利于社会生活实践中的广泛性和切实性。
其三,既应有普遍性导向,又应有个别性辅导,以取因材施教之效。
第二,常规性与典型性结合。应用性文体,常是因人因事因地而异,所以重视典型性非常重要。常规性是普遍机制,典型性是根据不同实际形成,因此,尤应特别重视典型性效果,应高度重视学生应用文成果的典型性,特别是其中的写个人实践成果的“小总结”、“小调查”、“小实验”、“小报告”、“小研究”等。
第三,习惯性与专题性结合。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工作实践中和日常行为与交际关系中的行为,莫不与应用文体的关系相联系,从小处说,一个便条,一个收据;从大处说,一份合同,一个总结,一份报告,一份调查,无不是生产生活实践的本质概括。所以,既应有习惯性的要求,又应有专题性的训练。
第四,多文体与应用文训练,这是基本功的必须。而应用文体写作训练也不是孤立的,各种写作能力的要素是互通互汇的,彼此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各有特点,各有特功,所以,又必须按其特有规律和功能进行特殊的训练。其结合的办法,有三点,一是让学生明确,应用文体写作除了实践性是要素之外,还必须善于应用其他文体的“笔法”,比如应用论文中提炼观点的笔法,善于应用记叙文中几个要素的笔法。二是,在课内外活动中,有机的运用半命题手法,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内写自
己的实践,善于深层次地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三是,让学生从写作实践中,自觉地掌握各自的特点,从比较中认识应用文的几个特点,从而热爱这一文体,认识到应用文的社会功用,看到走进社会之后,掌握这一社会武器发挥自己智能和社会需求的普遍意义。
第五,教育的导向性与学生的成果性结合。教者的导向性有三点为重:其一在于示范性;其二在于渗透性;其三在于发现性。即,示范性是给方向,渗透性是看诱导,发现性是看培养。这三点,合起来的作用是在教者的有序导向下,学生在校期间就得到开发,有成绩的学生就能及时被发现,从而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第六,在实际训练中重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辅相成,这是带有规律性的读写结合原则。在应用文写作训练中,亦应坚持读写结合的原则。读是写作的示范,写是实践能力的形式,这就需要在课内外活动中,启发阅读兴趣,组织学生交流读写结合经验,从而让学生养成读得自觉,写得有趣。做到这一点,必须有教者积极调动学生热爱应用文体的高度自觉性和实践性,并从实践中获得“教学相长”的共同成果。
综上可见,加强应用文写作训练的导向,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新形势下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需要,也是学生素质成长发展的需要,所以,在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中,应高度重视语文科课内外应用文写作训练。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6vwx.html